【Salut Olympique】遙不可及的意義 香港跆拳道奧運第一人—盧蔚豐
【Salut Olympic】遙不可及的意義 香港跆拳道奧運第一人—盧蔚豐

跆拳道自2000年起被列為奧運正式項目,但由悉尼奧運至東京奧運合共六屆賽事,從未有香港跆拳道運動員於奧運中亮相;二十四年的等待後,今屆巴黎奧運終有首支香港區旗於跆拳道賽事登場。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轉瞬來到眼前,一切的等待都有了意義。
帶著跆拳道界「歷史第一人」的銜頭,盧蔚豐(下稱:阿豐)這位二十二歲小伙子與一般青年無異,他閒時更以攝影紀錄生活為樂。訪問當天,阿豐由拍攝者搖身一變為鏡頭焦點,相機或許能拍下阿豐在道場上的出拳與腳踢,但只有阿豐最為清楚,其視覺中奧運賽場畫面由遠至近的震撼感,以及他對即將登上奧運的畫面,有著什麼期盼。

盧蔚豐小檔案
2002年生
跆拳道搏擊港隊代表 (男子68公斤以下)
主要榮譽:
奧運亞洲區資格賽第三名
杭州亞運16強
參與2023年世錦賽以及世大運賽事
看似遙不可及
阿豐自小性格活潑,因此與對抗性十足的跆拳道搏擊項目一拍即合。自小成為本港跆拳道界的一份子,當香港跆拳道界前無古人在奧運現身,阿豐亦深明征戰奧運的難度系數有多高:「在這幾年的訓練途中,我有留意如何在跆拳道項目中打入奧運,感覺自己與奧運距離很遙遠。」阿豐坦言初期參與不同類型的公開賽時,不是首輪出局,便只是贏得一場,要踏上國際舞台並不容易。
相對韓國、烏茲別克等亞洲強國,香港在跆拳道發展方面稍為遜色。每次出局後,阿豐就只能於一旁默視著各國運動員過招,謝幕的頒獎禮上亦鮮有香港區旗的蹤影:「觀看其他國家的選手打決賽時,我會幻想香港選手能否有一天站於決賽台板,而我亦會想像代表香港打決賽的人,就是我自己。」

跌宕起伏之旅
源自於為港爭光的渴望,經歷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及杭州亞運洗禮後的阿豐逐漸展露鋒芒,並終在今年三月飛往山東,參與巴黎奧運亞洲區資格賽。在此分區賽事獲取前二席位,就可獲得今夏奧運賽事的入場券。縱然資格賽中高手如雲,阿豐仍一路殺入到四強階段,迎戰難民隊代表Ali Reza Abbasi。
在三局兩勝制下阿豐先奪第一局,奧運資格高唱入雲,但電光火石間的一個失誤,令阿豐直接緣盡奧運:「嚴格來說,落敗是源於我的失誤。」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阿豐被裁判判予落敗:「當時自己被對手踢掉牙膠,調整過後我忘記做出『可以開打』的手勢。」隨即在對手教練投訴違規後,阿豐被判處落敗並出局。
路仍需走下去
只差一步便能飛往巴黎參賽,令阿豐頓感徒勞無功:「當時感覺猶如天堂跌落地獄。」在被判落敗後,阿豐隨即逕直離開比賽場,走至熱身區時止不住的淚水頓時模糊了雙眼。
陣陣憂傷之際,賽事的銅牌戰卻即將開打,阿豐隨即將感傷拋於腦後,並於銅牌戰以直落兩局成績擊敗巴勒斯坦選手:「銅牌戰對手為2022年世界錦標賽銅牌得主,擊敗他是對我而言有所突破的成績。」獲得佳績固然興奮,但同時阿豐亦會回想起距離奧運「這麼近,那麼遠」的遺憾,回顧奧運資格賽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

失而復得
「難民隊選手Abbasi被裁定取消參賽資格,奧運跆拳道資格將重新分配至資格賽第三位的香港代表盧蔚豐。」
5月8日奧委會裁決消息一出,各大本地體育媒體亦爭相恭賀阿豐成為香港跆拳道「奧運第一人」。獲得本已溜走的奧運資格,與家人同在的阿豐在收到消息後不禁流下男兒淚:「那一刻的心情既興奮又激動,同時附帶著一絲緊張。興奮是源於奧運資格失而復得,我從小未參與過奧運般大型的運動會,這正是我從小渴望的目標;而緊張則是源於奧運這個高水平賽事有很多直播,我將出現在全球觀眾的目光當中。」
所謂一仗功成萬骨枯,阿豐想感謝一路上協會、青訓隊教練團以及隊友的支持:「入奧運一直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始終二十四年來都未有香港跆拳道運動員登上奧運。除了協會以外,相信整個香港跆拳道界的人亦為此感到開心。」

搏盡的心態參戰奧運
由遙不可及的幻想到成為現實,於奧運賽事「不要怯場」是阿豐對自己的基本要求:「跆拳道是一項對抗性高的競技運動,即使對手看似實力較強,亦需對自己抱持信心並保持氣勢不失。」
阿豐誓言要以搏盡的心態,為自己留下一個交代:「面對水平差距以及落後的狀況,我亦會盡力嘗試反撲。畢竟只要有機會踢到對手頭部,或以較高分的轉身踢腳攻擊,就能隨時翻盤。」奧運賽場聚集各國好手,但跆拳道每局只有兩分鐘比賽時間,速戰速決的狀況令賽果倍添變數:「跆拳道博擊賽事以場數分勝負,任何選手都有機會在短時間內表演失準。」能夠迎向這場「變數」,不論輸贏,對阿豐跆拳道生涯來說、以至對跆協也意義非凡。
後記
若熱愛攝影的阿豐有天回眸那些通往奧運之旅的相片,想必對其而言意義重重,只因奧運資格由「遙不可及」變為「近在眼前」的過程中,阿豐走過了無數個心理關口,並擊敗數之不盡的攔路高手。在奧運宏願面前,沿路的跌跌碰碰已將這位小伙子,成就為更完整的盧蔚豐,而這便是通往貌似「不可能」的意義——皆因這激勵了後來者:一切皆有可能。
Text: Amos
Photo:Conrad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