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 Special

  • 赴歐洲學法 迎接新篇章 曾澤熙︱踩界.表態

    「去年十月2024香港單車節的挑戰賽,賽事有不少內地和香港出色的選手參與,也沒有分齡的精英組別,而且是約三十七公里的較長距離,因此賽前我只視作累積比賽經驗。結果有一半車手未能完賽,我則能躋身於大集團,也在最後一圈仍有力嘗試突圍。」2024香港單車節舉辦的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自行車挑戰賽(香港站),超過百位本地及內地車手在香港標誌性的維多利亞港景致旁競賽,而本地車壇小將曾澤熙(下稱:Gordon)在梳士巴利道衝線的一刻,也標誌著他的成長,「雖然最終未算成功,但也發現即使在水準高、與成年車手一同競賽的賽事,自己也有一定競爭力,後來也憑藉是次比賽給予的信心,放手一試參加GIANT Grassroots Program的選拔。」
  • 一切源於基礎 Leavesfit︱FITNESS LEVELING

    葉子安教練(Jacky)期望以運動科學、人體力學及肌動學等為基礎,將健康運動的正確概念及訓練帶給公眾。他年輕時曾經因為缺乏相關知識而在運動時受傷,而特別著重傳遞經驗與知識予年輕運動員,「現時運動員最大的問題不是訓練不足夠,而是訓練的方式,還有訓練量。當肌力運用及發力動作不正確,反而會增加受傷風險。」Jacky對力量與體能訓練(Strength & Conditioning)的理念,強調訓練基礎體能及姿勢,認為好的基礎就如護甲,能夠保護身體減低受傷風險。
  • 【Cover Story】以跑連結

    擅跑的女藝人本來已是屈指可數,能夠在成為媽媽後仍然活躍跑圈,兼能夠突破PB的更可謂鳳毛麟角。

    現為兩女之母的梁諾妍(Inez),在誕下大女後,於2023年香港馬拉松跑出3小時57分16秒,同年5月再於輕井澤半馬以1小時45分33秒創出PB,極速回復最佳狀態,成為「跑步媽媽」楷模。翌年2024年香港馬拉松,更陀B七個月參賽10公里,身體力行推廣運動與孕婦的健康連結。
  • 專訪黃智弘:積極蛻變向騎師路邁進

    黃智弘Ellis 今年踏入見習騎師的第二季,從專注自身表現的跆拳道運動員蛻變為著重團隊合作的騎師,爭勝的策略截然不同。他認為自己變得更注重細節,心態也更成熟:「以前和現在都同樣好勝,過往會更聚焦在比賽結果,現在則明白到除了勝利,作為一個騎師更需要磨鍊跟馬匹和練馬師的合作,並因應馬匹狀態和練馬師指示去策騎等,以制定最適合的取勝之道。」
  • 創造無限可能 Project i︱FITNESS LEVELING

    「i」意謂infinity。創辦人之一鄭晃彰(Fortune)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去改善身體、完善自己。「有些人可能日常的運動就是追巴士、或者從街市拿餸菜回家,但他們可能累積了一些毛病,怎樣可以改善他腳腕、手腕力量呢?令他們不會容易受傷?甚至可以令他們本來平時生活不做運動,慢慢地會去舉重,去令自己更有力量。」四年前開始Project i時,Fortune的方向是面向普羅大眾,所以初期業務範圍廣泛,是到後來才逐步聚焦運動訓練,基於他是排球教練/運動員,個人上更偏向排球專項的力量與體能訓練(Strength & Conditioning)。
  • 不服輸的心態做最好的自己 梁穎儀︱踩界.表態

    「很喜歡迎風撲面,自由自在的感覺」,小時候的梁穎儀享受踩單車,原因純粹不過。所居地鄰近大埔汀角路,見證這駛入大尾督的路線,成為現時香港單車郊遊樂的熱點,「想像一下,一踏出家門已是單車徑的環境是多麼方便。我仍是小學生時,放學後已經常請求家人讓我踩出大尾督。」成長地,或許已注定穎儀一生與單車訂情。
  • 【Cyclopath】越洋專訪巴林勝利車隊皇牌車手 Matej Mohorič

    Matej Mohorič 17歲便嶄露頭角,穿上青年組世錦賽公路彩虹戰衣,翌年再拿下U23組別冠軍。2014年成為職業車手,至今十一年的職業生涯戰績彪炳。這名Bahrain Victorious皇牌車手正忙於備戰環法,對香港並不陌生,他曾在2016、17年兩度參加香港單車節國際專業公路繞圈賽,更壟斷了這兩年比賽。 縱然已一段時間未再訪港,但他對這個和歐洲截然不同的發達城市仍是印象深刻,也很享受在這裡比賽。他表示如有機會,也想再來香港一次。他特地抽空和我們做了一個越洋訪問,暢談公路賽大小事,由職業車手訓練、器材變遷說到比賽安全,更披露他的比賽大計。他又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哲學,應對逆境的方法。
  • 無限滾軸人生 袁嘉㬢向世一挑機|Pro Special

    滾軸的輪子終會耗損,比賽的賽道會有終點,但對袁嘉㬢(Doon)來說挑戰的旅途是無限:「本來只想帶學生去體驗世界巡迴賽,卻變成我想挑戰做世巡冠軍!」他直言由三十歲開始改變「玩法」,以往在速度滾軸項目獲獎無數的他,終要接受自己的年紀漸長,生活和工作也令他難以投放更多訓練時間,於是改為參與馬拉松賽事:「速度賽講求爆發力,馬拉松則更著重耐力,要練的東西不一樣。」而這次世巡賽更加強他的決心:「這次我仍然是用直徑較短、適合速度賽的細轆比賽,但之後想繼續挑戰攞世巡冠軍,便要轉用大轆,也要練多點耐力!」
  • 匹克球在香港 由挑戰自我到以球會友|運動專題

    匹克球近年在國際間逐漸引起關注,美國已有近三千七百萬人打匹克球,連鄰近的台灣亦有匹克球專用場地,但在香港卻是少眾的新興運動。除了Joyce,香港也有一眾喜好匹克球的人在努力推廣,包括前香港網球一姐陳詠悠Venise和匹克球會GC Unions創辦人Ken,他們各自分享了在推廣匹克球運動中所遇到的挑戰和機遇。
  • 學生運動員 踩入專業場地|Side Story

    適逢啟德體育園開幕,由中國香港學界體育聯會主辦、每年一度的全港學界精英賽,今年有三項球類團體運動(足球、籃球、手球)由四強階段起移師啟德上演。籃球精英賽已獲運動品牌贊助多年,發展多年比賽的策劃上已甚具規模,而足球及手球今年也得到品牌贊助,賽事的推廣和宣傳也與過往有別,不論硬件及軟件上,整個比賽更具規模。客觀而論,上述賽事今年的關注度比以往提高,變相參與學生的知名度也透過精英賽提升,不過對於學生們的運動發展來說,在規格更高的場地參與更具規模的比賽,又有何正面的實質作用?
  • 職業匹克球運動員劉愷婷 第三次002人生|Pro Special

    劉愷婷Joyce笑容甜美,相信很多人都曾在網球場上看過她的身影,對她的笑容印象深刻——她自細開始打網球,十八歲後成為網球攝影師及記者、做網球教練,她曾以為網球會伴她一生:「人生就是那麼奇妙,很多事不是很努力或很喜歡便能做到,也有很多事沒有想過卻發生了。家中環境不容許我繼續打網球,那我就試下轉軌道,換個身份延續自己從小便喜歡的網球。」2020年因為Covid疫症𥱊捲全球,再度令她思考第三次重啟人生——機緣讓她接觸了匹克球,她決定嘗試踏上全職匹克球運動員之路。
  • 【Cover Story】體育聯動 SPORT ALLIANCE

    運動員並無超能力,但他們不斷挑戰自我界限的精神,令他們就像超級英雄般突破體能及年齡極限屢創佳績,而這種精神也是連結不同項目的運動員,甚至令普羅大眾都能產生共鳴的原因。今期集結幾位運動員的神奇之旅,也許能帶給大家更多勇氣去面對困境,迎向更多挑戰。
  • 韋婉婷 吳卓蔚 外流女足|Side Story

    香港女子五人足球隊在月前出戰亞洲盃外圍賽,分別以4:0擊敗吉爾吉斯及以5:0擊敗印度,鎖定出戰將於5月舉行的亞洲盃決賽週入場券。港隊14人名單中,韋婉婷(韋婉)及吳卓蔚(阿Mi)皆為效力外地球隊的職業球員,她們分別效力於台灣高雄先鋒及日本岩手班馬,後者因為將征戰5月的亞洲盃決賽,毅然決定「回流」香港,加入了女子甲組球隊和富社企。
  • 【Cover Story】PLAY TO SHINE 閃躍女力

    無論單純地對健康的追求,抑或對勝利的榮譽感及滿足感有所渴求,運動,也給予人們追逐目標的渠道。DECATHLON的九位女性,各自追逐不同目標而愛上不同的運動。玩得有要求,自然有需求!她們力求進步的運動歷程,打磨出她們不同的能力(影響力、探索、靈活、領導力、自信、溝通、獨立、專注、自律),除了外在健康體態,這些能力正正是參與運動所賦予她們的無形資產,讓他們成為更有力量和更成功的時代女性,成就她們閃躍於職場及社會。
  • 2025全港學界足球精英賽特輯—精英傳承|學界特輯

    上年度的「全港學界精英足球比賽」,熱門之一的拔萃男書院於決賽,擊敗「黑馬」英華書院,奪得冠軍。助這支「學界王者」封王的頭號功臣趙正宇大熱獲選為「最有價值球員」,這位長髮小生也憑出色的表現,開始得到本地媒體、球圈及球迷廣泛關注。
    一年過去,新一屆的「學界歐聯」於今年二月中展開,然而桃花依舊、人面全非。
  • 最年輕的殘奧獎牌選手 吳卓恩|專題人訪

    巴黎殘奧港隊最年輕代表,年僅14歲的吳卓恩於女子SB6級100米蛙泳,游出1分34秒15,首戰殘奧即奪得一面銅牌,超越1996年阿特蘭大殘奧T34-37級男子4×100米徑金牌得主之一的蘇樺偉,成為港隊歷來最年輕的殘奧獎牌得主。
  • 舞獅之道 道本無名|Side Story

    舞獅之道,其傳統之久遠已達千年前,相傳舞獅之威猛可以驅邪辟鬼,故過時過節、婚嫁喪葬,都會見到舞獅身影。隨時代變遷,現代舞獅已揉合了傳統武館文化及競技運動層面元素,令本屬形而上「道體」的舞獅,再添加了傳統及運動的意涵;令它的形相更為複雜。
  •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香港路窄車多,條件上完全談不上是一個單車友善城市,公路單車手經常面對人車爭路,更何況要找一條路況暢通的長途路線作訓練?不過香港卻仍然孕育出不少進軍國際公路賽道的單車運動員,由黃金寶、洪松蔭,到仇多明、李慧詩、張敬樂、劉允祐、李思穎等,一群心底植根了單車夢的運動員總能從窄路中,踩到更闊更遠的路上。現今的單車運動員更愈來愈多機遇,年僅十七歲的單車運動員葉漢文Daniel便參與西班牙職業車隊Kern Pharma發展團隊Equipo Finisher的選拔,獲選為兩名潛力選手之一,最快今年中可到西班牙接受訓練。
  • 淚與汗交織!自資旅歐單車訓練心得|Pro Special

    本地公路單車手於香港出路較少,另外只留在香港訓練,要達到世界級水平也幾乎不可能。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投放資金培育香港單車運動員,成立SHKP Supernova車隊,為香港單車界帶來改變。其中一個直接的方法,就是協助有潛力的年青車手加入海外職業車隊,把握黃金時期接觸高強度的賽事,胡俊賢和倪仲麒都在計劃支持下分別於西班牙和澳洲隨職業車隊訓練。
    然而,未能得到如上述提及的大機構資助,家中經濟能力又非優厚,但眼光又放在加入海外職業車隊、以達到更高水平的追夢者,逐夢過程殊不簡單。前香港青年公路單車隊代表梁庭瑋,分享了與各地職業車手交流後所得到的資訊,以及兩次自資旅歐訓練後的體會,或多或少能讓大家更了解本地公路單車運動員的逐夢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