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球在香港 由挑戰自我到以球會友|運動專題
匹克球在香港
由挑戰自我到以球會友|運動專題

匹克球近年在國際間逐漸引起關注,美國已有近三千七百萬人打匹克球,連鄰近的台灣亦有匹克球專用場地,但在香港卻是少眾的新興運動。除了Joyce,香港也有一眾喜好匹克球的人在努力推廣,包括前香港網球一姐陳詠悠Venise和匹克球會GC Unions創辦人Ken,他們各自分享了在推廣匹克球運動中所遇到的挑戰和機遇。

陳詠悠
陳詠悠:由舉辦賽事開始推動
Venise由網球場轉戰匹克球場,更曾出戰MLP澳洲的比賽,兼擔任亞洲隊的隊長,她感到自己的角色在於身體力行地推廣匹克球。她現在是中國香港網球總會旗下匹克球協會的董事一員,推動舉辦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活動及比賽,包括2023年由她一手策劃兼舉辦的Oakley Hong Kong Open Pickleball Championship 2023更是香港首個大型國際級的匹克球賽事,吸引了十多個國家的球員來港參加比賽。因此,對於未來匹克球在香港的推廣與發展,Venise認為是要舉辦匹克球聯賽,同時從不同方面如學校或其他公眾推廣著手,甚或舉行訓練班、開設訓練中心等。
香港有些高水平的本地網球手加入匹克球並嶄露頭角,例如曾在布吉贏得單打比賽冠軍的王康怡以及現時亞洲排名第五的王康傑,也令香港打匹克球的氣氛熾熱起來。「我覺得香港球手和外國球手比,香港球手水平愈來愈好。自從我四年前舉辦了比賽之後,多了很多玩網球的人加入,水平便拉高了許多。在亞洲來說,與菲律賓、台灣、泰國等地相比,我想現在香港有數位球手是明顯地比他們出色的。」Venise如此說。

陳詠悠一手策劃的Oakley Hong Kong Open Pickleball Championship 2023是近年本港最大型的匹克球賽事。

國際間的挑戰
而要在香港發展一項新興運動又談何容易,Venise覺得在國際層面上,有團結國際匹克球總會的需要:「我想現在暫時不夠資源,去提供資助甚或組織一支香港隊,因為始終匹克球還未成為奧委會認可的項目。國際間的匹克球總會需要聯合起來,現在起碼有五、六十個國家或地區打匹克球但資源相當分散。我認為要有很多國家或地區聯同參與一個國際級的總會,確立這個國際總會的地位,然後去帶領全球的匹克球發展,這樣才能有效推廣和促進這項運動的成長。」


陳詠悠(左二)衝出香港參與不同國際賽事,希望獲得不同體驗,帶領香港匹克球發展。

GC Union的創辦人Ken
Ken:球會源於一場偶遇
在Venise舉辦的比賽裏,GC Union的創辦人Ken也時常幫忙。「一開始我純粹只想打球。」Ken說他由台灣學藝再回到香港,最初只想找到一群願意一起打球的球友,便不斷地介紹朋友打球,然後一個接一個,形成一個群體。那是2018年,至今差不多七年,Ken很珍惜和球友的這一場「偶遇」,不經意地累積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去年更舉辦了會慶與球友相聚。
Ken之所以喜歡匹克球,是看上其強烈的社交特質,這在球員間碰拍的禮儀中可略見一二。Ken希望秉承這種精神,因此堅持讓所有有興趣的人,不論年齡、背景或技術水平如何都可隨時加入一同免費打球。球會中年紀最大的球友已達八十歲的杖朝之年,但他仍然會跟一眾年青人打球、追球,更有位外籍街坊球友在比賽中與Ken結交,雖然家住在梅窩,但每逢禮拜二、四球聚都會千里迢迢到南昌打球。為了打球,Ken也會特地遠赴台灣,短留數天旋即回港,可見這群球痴對於匹克球的熱愛程度。

Ken喜歡打球因為覺得打球是一項能夠減壓的活動。

每週兩次的球聚是許多球員的精神食糧。
場地挑戰
正如眾多運動在香港面臨場地不足的挑戰,Ken作為球會負責人更深感當中的辛酸,每次球聚,成員都要提早到達南昌社區中心戶外籃球場,一手拿着拉尺,一手拿着皺紋膠紙來劃出匹克球球場的邊界。「你問我,我真的沒辦法,我也想有個室內場。但始終香港寸金尺土,很難有一個地方定期讓人打球。我試過訂康文署的籃球場,但很多時候他們都說怕弄壞地板而拒絕租給我們。我們也試過去屋邨的羽毛球場,但遇到晚上燈光不夠等情況。」不止場地,Ken指裝備上同樣面對限制,譬如打球用的公家球,由一開始自掏腰包,慢慢地大家會夾錢,甚至買些物資捐獻給大家一同使用。所幸球會不以營利模式經營,反而更能凝聚大夥兒合力面對困難,更有歸屬感。

下手開球是匹克球的唯一開球方式。

匹克球的球分室內及室外兩款,室內球有26個洞,室外球有40個洞。

球員們在結束比賽後都會禮節性地碰拍。
球員訪問
豬仔:參加比賽挑戰自我
採訪當天有份幫忙set場的豬仔本身是港隊躲避盤的運動員,平時熱衷於各種新興運動,接觸了匹克球短短兩年,卻已在外地參加不少比賽。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地對於匹克球的熱衷情況,例如在泰國比賽時,當地主辦單位會在一個室內羽毛球場館內開設八個匹克球場進行賽事,同時讓其他球手使用空置場地輕鬆地打場友誼波。「在泰國時,Ken在打他的男單比賽,突然有三位年約四、五十歲的外國朋友邀請我一起去打球,這件事其實挺好玩、挺有趣。」至於在內地的比賽體驗,豬仔則覺得是整體資源的分野:「相比之下,內地無論是政府或是官方投放的資源,還有包括商業/私人企業資金,都多很多。」他又指內地對比香港有更多場地及相關組織會舉辦很多比賽、訓練,所以內地球手的水平是明顯地進步得很快。豬仔希望可繼續打不同比賽,累積積分拿到更高排名。
Hannah:在世界各地以球會友
Hannah以往從未做過其他運動,但她卻被匹克球的易於上手和社交性質所吸引。她雖然沒有外地比賽經驗,但因在大使館工作而有許多在國外打球的體驗,在澳洲、泰國、台灣等地都流過不少汗水。當中令她留下印象的,應該是匹克球在各年齡層的普及程度。「台灣的的匹克球氣氛很濃厚,匹克球手很多。因為他們在讀書時期已經需要選一項運動去投入,所以有些人很早開始打,都打得很好,有些更是職業級的。」Hannah覺得在亞洲地區大部份是年輕人打匹克球,但在澳洲甚至歐洲反而有更大比例的銀髮族球手:「例如澳洲或歐洲,長者打球很普及,很多都是超過六、七十歲,當中很多都是以前打網球,但年紀漸大跑不動了,改為在這個羽毛球場尺寸的球場打球,他們就比較容易掌握。」Hannah想繼續保持到球會打球這個習慣,而因為工作關係會到處公幹的她,就希望能夠在不同地方以匹克球會友。
Text:Alex
Photo:Alex、Mr C、Rain Lau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4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