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殘奧獎牌選手 吳卓恩|專題人訪
最年輕的殘奧獎牌選手 吳卓恩|專題人訪

巴黎殘奧港隊最年輕代表,年僅14歲的吳卓恩於女子SB6級100米蛙泳,游出1分34秒15,首戰殘奧即奪得一面銅牌,超越1996年阿特蘭大殘奧T34-37級男子4×100米徑金牌得主之一的蘇樺偉,成為港隊歷來最年輕的殘奧獎牌得主。
相約卓恩在她就讀的裘錦秋中學(葵涌)訪問,也許是相隔已有一段時間,得獎當下的感受已經沉澱下來,對卓恩來說,她的目光已在下屆殘奧,「如果說長遠目標的話,我想成為第一個去到六屆奧運的運動員,亦想稱霸接下來的五屆。」因為有這個目標,所以卓恩心無旁騖,全心貫注在游泳上,她也做好了充足心理準備,迎接更艱苦困難的訓練。

吳卓恩小檔案
14歲・中國香港游泳代表
近年佳績:
2024巴黎殘疾人奧運會–SB6級100米蛙泳銅牌(最年輕殘奧獎牌得主)
2023亞洲殘疾人運動會–SB6級100米背泳銅牌(賽事最年輕獎牌得主)
2023德國柏林殘疾人游泳系列賽–SB6級200米蛙泳金牌(1分33秒95 - 刷新世界紀錄)
2023曼徹斯特殘疾人游泳世錦賽–SB6級100米蛙泳銀牌(最年輕世錦賽獎牌得主)
2023新加坡殘疾人游泳系列賽–SB6級100米蛙泳金牌

成功之道在於付出
卓恩患有輕度侏儒症,3歲時父母為了她的身體健康讓她習泳,她從而漸漸喜歡上游泳。但是她直到8歲才開始接受有系統的訓練,事緣她參加在體院舉行的殘疾運動推廣活動而認識了江俊賢教練,並受到邀請加入中國香港代表隊始開始了精英訓練的生活。
從此,卓恩開始了一星期5-6天、每次三小時的恆常訓練,「平時5pm-8pm都是在體院,星期一、三、五是游泳,每天大概游3-4公里,星期二、四則是做體能。」她每次訓練也要花兩小時來回體院,所以小息和午飯時間也要好好把握,「因為訓練後會很累,所以都想在訓練前把功課做好。」運動員也有不同狀態的時候,有時卓恩也會感到吃力,即使是同樣的訓練,當不斷重複累積,那種對身心的負荷與平衡就成為了掙扎,「每天也告訴自己要游下去、堅持下去。有時太辛苦,我也會跟教練說可否輕鬆一點,但教練會說如果不辛苦,你不會做到目標的時間。」看著才14歲的卓恩如此吃力,忍不住問,有甚麼方法可以放鬆嗎?「有時會跟隊友鬥閉氣,其實游泳要練閉氣,心肺功能要很好才可以,有時教練會要我閉25米,這要心肺功能要很好才可以做到。」這不是放鬆,這是另類的訓練吧!我著卓恩再想一下真正的放鬆,卓恩想了一下,「其實我也會打機,我喜歡玩Cooking Mama,哈哈……另外,就是在星期日打羽毛球。有時候,我不游泳都會打羽毛球,因為之前游泳訓練可能只有兩天,所以那些日子可能有兩天是打羽毛球;現在星期日就不用游泳,就會給自己一個假期,跟朋友去打球放鬆一下。」即是說,一星期7天都會運動?不會累嗎?「不會呀!羽毛球很好玩!」

對未來的想像
羽毛球除了是個調劑,也是卓恩對未來的一個想像;雖然她的目標是參與多屆殘奧,但其實是有想像過自己不能游的可能性,「因為我現在的級別也算是一個規限,可能我再長多一點(編按:長高),可能就會不合標,可能不是遊到很多屆。」SH6組別的身高要求是1米30以下,卓恩現時約1米29,一旦長高便要升級至SH7級,對手的身高較高,競爭就會較大。但即使如此,她也已準備好與更高更強的對手比拼。可是,假設如果真的不游泳,仍會想像自己成為運動員嗎?「會的,我仍然想成為運動員,可能會成為羽毛球手。但將來長大了,也想做一個游泳教練。」
除了運動外,有想像過自己走不同的路嗎?卓恩側著頭想了一下,「沒有,現時沒有。現時都是很集中在游泳上。」訪問卓恩,給予的印象很純粹、很專注,除了游泳及運動外,她幾乎沒有其它興趣或分散注意力的消遣,大概這就是冠軍煉成的特質,與她對話感覺沒有一絲困惑。
「假設如果真的不游泳,我仍然想成為運動員,可能會成為羽毛球手!」

Text:Jack
Photo:Mr.C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