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香港青少年單車運動員
2025年正式入選西班牙Equipo Finisher車隊

香港路窄車多,條件上完全談不上是一個單車友善城市,公路單車手經常面對人車爭路,更何況要找一條路況暢通的長途路線作訓練?不過香港卻仍然孕育出不少進軍國際公路賽道的單車運動員,由黃金寶、洪松蔭,到仇多明、李慧詩、張敬樂、劉允祐、李思穎等,一群心底植根了單車夢的運動員總能從窄路中,踩到更闊更遠的路上。現今的單車運動員更愈來愈多機遇,年僅十七歲的單車運動員葉漢文Daniel便參與西班牙職業車隊Kern Pharma發展團隊Equipo Finisher的選拔,獲選為兩名潛力選手之一,最快今年中可到西班牙接受訓練。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年輕就要勇於嘗試

葉漢文一開始踩入單車坑,全因嘗試二字——嘗試跟朋友去踩單車,以五十元租借公路單車在單車徑上成為「假日JOJO」,後來買了一輛二手公路單車,再湊齊頭盔等裝備便嘗試踩上馬路。全因為這位朋友帶他入坑,他一年後經選拔進入由新鴻基地產SHKP冠名贊助的Team SNOVA單車隊,接受更有系統的訓練,包括室內單車機、體能、力量等訓練,亦有公路訓練,Daniel放學後直接回家取單車便去受訓,「若放學趕不及回家取單車便會用Wattbike,做Interval訓練如重複衝30秒,慢30秒再衝30秒。記得我一開始入隊訓練時跟不上,經常會墮後,後來努力嘗試便慢慢跟上隊友。」他憶述最初的訓練概況。後來他在歐洲訓練及比賽時,同樣是「嘗試跟上」讓他堅持過來,到現在他以職業車手為目標,同樣抱持嘗試的心態,「希望可以提升自己,贏更多比賽,嘗試在單車路上走,看自己可以走多遠,當然最想可以入到一級職業車隊。」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Daniel上年跟另外六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年青車手入選捷安特全球潛力選手訓練計劃(GIANT Grassroots Program),於五月前往西班牙參與Equipo Finisher車隊舉辦的訓練營。Equipo Finisher是一支西班牙業餘車隊,為二級車隊Equipo Kern Pharma的發展團隊,前身為Lizarte車隊,環意大利冠軍兼東京奧運公路賽金牌得主Richard Carapaz、環法分站冠軍Marc Soler,以及在今屆環西班牙勝出兩個分站的Pablo Castrillo都曾在車隊服役。

Daniel通過第一階段的測試,包括乳酸測試及專業的身體質素測試,以篩選車手進入第二階段訓練營,接受車隊訓練並參加不同的公路單車賽,第二階段完結後,Equipo Finisher車隊便會在幾位世界各地的年青車手中按其表現挑選最多兩位加入車隊,Daniel便是其中之一,他說會在今年考完DSE後才往西班牙繼續受訓,這意味著他將來有機會加入Equipo Kern Pharma或其他職業車隊,距離踏上職業車手之路近了一大步。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奇幻這旅程投入了怎停

回想Daniel在訓練營中跟隨Equipo Finisher車隊到過西班牙及比利時比賽和訓練,至今他仍意猶未盡,把一切的經歷娓娓道來,「第一場比賽極為辛苦,那時我心想:一起步就如此高速嗎?車群就似在香港比賽最後一圈的速度,但一直都沒有慢下來,到最後一圈再加速,那時我便跟甩了。」Daniel先分享在比利時比賽的初體驗,該比賽有大概130人參加,只有44人完成賽事,他是最後一名完成。

Daniel一開始完全不適應歐洲的賽事,「過彎時他們都非常靠近,感覺隨時會發生意外,後來比賽得愈來愈多,便習慣了。比賽得多便會拿捏到控車的感覺,普通訓練是練不到的,而且我發現比賽要大膽,一有害怕的念頭便會失位,特別是最後衝刺的時候。」他以比賽的感悟展開奇幻之旅。

旅程中他參加的是青年賽為主,對手均為18歲左右。在比利時每星期會舉行三場比賽,西班牙則每星期有兩場,每場比賽都有百多名選手,競爭非常大。其中有兩次比賽,他形容為「悲痛」經歷,「有次比賽爬完第一座山後,我與十幾名選手在領先車群,但當時我的輪胎破裂,需到後方的支援車更換輪胎,換完想追回去卻不成功,最後排五十多名衝線,未能達到四十名以內的門檻參與計時賽。本來我可以達到門檻的,非常可惜。」另一次經歷亦是硬件意外:「原本在最後一個彎時我排名第四,想著自己會有好成績甚至勝出比賽,但出彎後單車鏈條竟然甩出,最後以廿七名完成。」他慨嘆兩次意外令他錯失衝擊更好成績的機會,因此除戰術、狀態外,運氣也是公路賽的重要一環,這種難以預測的特性亦使他更沉醉於公路單車和這趟旅程中。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歐洲賽場贏得信心

在比利時及西班牙比賽,Daniel認為兩地有明顯差別,「在西班牙比賽會相對容易,因為可以跟著主集團踩,只要有人突圍,便會有人控制速度,帶著車群走。但比利時相反,大家都不停進攻,只顧自己踩。」但他反而更喜歡比利時,「比利時窄路多,訓練控車技術相比西班牙較好,西班牙較多爬山,我不太喜歡爬山,所以較享受在比利時踩單車,但如果以訓練角度出發,西班牙的爬坡會對訓練較多好處。」

除了比賽外,其餘時間他會跟隨Finisher車隊到環法路線訓練,途中上一座山練爬坡,落斜時除了能鍛煉到控車技術,他亦留意到自己與外國車手的差距,「他們的技術的確非常優良,與普遍香港車手相差甚遠,他們可以控車跳來跳去,年紀細細的車手便已有九年車齡,懂得感受風向以判斷跟車的位置,與其他單車非常靠近時仍可保持穩定,但同一情況下在香港車群中可能已『炒車』。」這種差距使他感到灰心及吃力,但並沒有嚇退他,Daniel繼續堅持辛苦訓練、上營養課、累積比賽經驗,「我想到只要辛苦訓練完會有進步,可以提升到自己的實力,與勝利拉近一步,便會覺得開心及值得,亦因如此我很珍惜這趟歐洲之旅。」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歷練成長之旅

經歷過歐洲的訓練,Daniel認為與香港的訓練方法沒有大分別,因世界各地都已普遍採用科學化訓練,只是歐洲以耐力課為主,訓練爬升亦較多,而香港缺乏長途、多爬升、少燈位且順暢的訓練路線。他指出身處比利時、西班牙兩地與香港的最大分別為單車氛圍以及訓練環境,「雖然在歐洲都有溫習課業和做數學題,但不需顧慮單車以外的事物,可以精神飽滿地去訓練,專注於單車,並以訓練為主,且比利時四處的氛圍都圍繞著單車,感覺像是單車國。但我在香港就要兼顧上學、溫習、訓練,而且要放學後拖著疲累的身軀去訓練。」

除此以外,比賽強度是最大差別,「在比利時及西班牙的青年賽強度已等於香港的成人賽強度,甚至更高。」這讓Daniel認知到除了訓練環境,歐洲比賽的強度及密度最能讓自己成長,「香港車手在比賽中會間歇放慢,但外國車手無時無刻都踩得很快,只要慢下來便會有車手進攻,他們爭勝的野心很大,不斷地嘗試取得優勢。另外,比賽對累積經驗非常重要,如在車群中控車的感覺,這方面當然是歐洲較佳,香港兩個月才有一場比賽,但比利時可以一日已有三場比賽。」

反思整個旅程,Daniel認為自己整體都有進步,「例如在長途比賽中進食能量啫喱的時機及份量,訓練營中有營養師非常科學及詳細地教導我們相關知識。另外我的爬坡能力、在車群中的走位等都有進步,更重要是認知到原來我與外國車手差距並非想像中那麼大,我在比利時的比賽拿過第五,更有五場頭十,令我更有信心。」他也學到外國選手的鬥車思維及如何準備好一場比賽,「不論比賽大小,他們都認真、盡全力地做好每個細節,如剃腳毛、扣好號碼布以減少風阻,賽前充份熱身等。」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機會終將到來

去年十一月,Daniel已獲通知與另一芬蘭車手脫穎而出入選Equipo Finisher車隊繼續受訓,但亦正因為他年輕,不得不面臨學業選擇,最後他慶幸能和家人及車隊達到共識,於今年DSE後才前往西班牙,「好幸運我有機會在這個年紀便能到歐洲受訓,更年長時與外國選手的差距會更大,便會更難追趕上他們,我認為U23前有最多成長空間,所以都好想去!」

他感謝Team SNOVA、GIANT、Equipo Finisher車隊令他獲得這個黃金機會。經過四個月的歐洲訓練之旅,Daniel自然而然地拓寬了眼界並急速成長,但更珍貴是他已踏上追夢這無盡旅途。Daniel指現時目標為出戰UCI舉辦的青年多日賽,長遠目標為比利時的UCI多日賽,因世界各地有實力的車手都會到比利時參賽,至於終極目標當然是環法殿堂,環法的黃衣對車手而言有特別的魅力及特殊榮譽,他希望能在Finisher準備好自己以迎接未來的機遇。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Cyclopath】葉漢文 - 千里之行始於窄路

text: Keission
photo: Mr C,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