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來的自信|武意見
哪裡來的自信|武意見

每逢電視台舉辦選美大賽,傳媒總不會放過報導機會,由第一輪面試開始,參賽者1的照片就會頻頻見報,她們的質素十分參差,網民會調侃不自量力的女士:「哪裡來的自信?」也許姿色平庸的參賽者有「自視過高的錯覺」、「自知平平卻心存僥倖」或「以參賽豐富人生經驗」等動機,不一而足。
選美落敗也許沒有什麼大不了,始終獲獎的只有三位,落選的總是大多數;然而武者的錯判帶來的後果,除了皮肉受苦吃敗績,令派別蒙羞,更可能造成心靈創傷。
今年五月,山東五十四歲的「太極實戰谷師父」,揚言自己的太極拳能打敗泰臣(Mike Tyson),他後來到北京碧圖拳館與一名教練對打(西洋拳例),一分鐘光景被擊跌四次,中了不少拳,鼻部流血,自己決定終止比賽,表情十分沮喪,還流下男兒淚!他的哭泣,相信並非疼痛或吃敗仗所致,而是自己賴以自豪的「信念」,被無名小輩幾拳之間擊潰,剎那間失去了心靈上的依靠。

泰臣全盛時期所向披靡(網上圖片)

太極谷師父揚言能挫泰臣(視頻截圖)
如出一轍的往事
跟大家分享一則往事:
八十年代是桌球王戴維斯(Steve Davis)如日中天的年代,十年內奪得六次世界冠軍(兩次亞軍),鋒頭一時無兩。我的銷售團隊,新聘了一位青年推銷員,言談間知道對方喜好桌球,並自詡世上只有戴維斯能與自己相提並論,還表示在灣仔某桌球室榜上有名,如果屬實,即表示他有能力一桿過百(century break),對於只能「一桿過八」的小弟當然羨慕不已,只是納悶他怎會聲稱只有戴維斯才有資格與之比試?事實上,職業榜排名幾十、三餐不繼的桌球手,也能輕取任何業餘精英。
筆者抱著學習的態度,打算見識他的「厲害」,相約切磋球技,打了十局,我贏了九局,清楚其水準只是入門級,他不忿地指當天只是運道欠佳;幾天後,他要求上訴,這次結果「十蛋」(whitewash),他終於承認雙方水準有別!
此事在筆者心中盤旋經年:他的自信從哪裡來?還是他只是打算唬嚇小弟?或是訛稱桌球室榜上有名?真箇天曉得!
「太極實戰谷師父」的個案與這則桌球奇遇何其相似,他們都不是騙人,而是真心相信(認知偏誤)自己的水平可以比擬世界冠軍!這類個案都有一些共通點,他們只注意到皇者的名字,其實所有體育競技,包括職業與業餘,冠軍之外、技術接近的挑戰者之實力都不容小覷。
人們輕易記得皇者的名字,卻對亞軍和季軍等忽略,也是人類精力善用的一種進化機制。

形象討好的戴維斯(網上圖片)
鄧寧-克魯格效應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亦稱井蛙現象,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之人有一種自我優越感的錯覺,扭曲地覺得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這種認知缺陷,導致能力欠缺的人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知」是一種辨識能力,從來不踢足球的球迷,與業餘足球員觀賞世界盃足球賽,他們的「知」肯定有雲泥之別;無能者與極有才能者,都會出現「認知偏差」:無能者會對自我能力錯誤認知,例如自以為可比擬世界冠軍;而極有才能者會對他人有錯誤認知,例如以為他人也可輕易達到自己的水平——「我能,你也能」。
昔日電腦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未普及的年代,資訊流通較少渠道,參考資料較難獲得,而造成認知偏誤,不足為奇;然而iPhone等智能電話自二零零七年上市至今十七年,冷知識和搏擊比賽錄像視頻唾手可得,用作參考極之方便,卻仍然有不少自稱能擊敗拳擊、泰拳或MMA拳手的傳統武者,侃侃而談自己修習的門派如何利害,當他們步入擂台後,結果不問而知!這些比賽錄像在網路視頻,最少有十多段,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搜尋,在此不贅。
「北京格鬥狂人」徐曉冬,與多位傳統武者格鬥,都能在極短時間內獲勝,他以挑戰「虛假傳統武術家」而聞名,其實與他比賽的武師都是真心相信自己「能打」(認知偏差),否則早已想出千百個「理由」(藉口)避戰。過去中外武壇都出現過無數次「避戰」事件,徐氏應是「以挑戰敲醒傳統武術家」來形容,更加合適;維基百科顯示,徐曉冬今年四十四歲,高約五呎十吋,體重一九四磅,MMA格鬥家兼教練,這樣的出身、訓練和磅位,與任何傳統武者格鬥,都是「穩賺不賠」2,所以跟他比賽的武師,皆存在認知偏差,缺乏判斷「行家有沒有」的能力!

「北京格鬥狂人」徐曉冬 (網上圖片)
1 不論美醜,任何人都可參賽,所以喚作「參賽者」;次輪以上才可稱作「佳麗」。
2 跟徐曉冬比賽的武師普遍較他年長(拳怕少壯),體重也較徐氏輕,所謂「一膽二力三功夫」,「力」就是氣力、耐力、動力或動量,甲乙兩人同樣速度的拳腳,體重較高者,力量也更大;氣力和耐力則年輕一方佔優。
Text:Roger(羅振光)
Photo:網上圖片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