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就要搏盡嗎?|跑道同遊

比賽就要搏盡嗎?|跑道同遊

比賽就要搏盡嗎?|跑道同遊

「芬溫」之可能

跑步圈其中一個「月經問題」是:fun run得唔得?

清楚一點,就是對「正式比賽中,用悠閒玩樂心態落場是否可以」的一個疑問。

先說明個人立場:只要沒妨礙其他參賽者,用什麼心態作賽,我覺得完全是跑者的自由。而這個看法,我十年八載前是這樣說,現在要答,還是一樣。

其實就像做人吧?有人要勇猛精進,建功立業;有人想甘於平凡,無風無浪。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覺得事情並無對錯,純粹是個人選擇。

但換了在賽場上,情況立即有所不同。通常被指責的,會是看似「不認真」的fun runners,因為「參加比賽就代表全力以赴」是很多人的信念。就像踢足球,如果站著不動,放任對手進攻,那畫面是何等荒謬?

不過,長跑比賽確是性質特殊。它不是隊伍對戰,你沒盡力跑,甚至步行,原則上不會妨礙一心想著衝成績的認真跑手(賽事路面闊窄、大會如何安排起步,屬個別賽事問題,先不在此討論)。再加上長跑賽需時長,參賽者眾,六、七個小時的法定時間,參賽者如何演繹,自然多了很多空間。

也許大家忽然擠了在同一條賽道,不同取向的跑者一下子映於眼簾,總會有些衝擊。慣了用十六周時間天天吃課表準備一場比賽的,可能周遭的友儕都是同類人,忽然見到有人「七八分披」,或是步行,想必看不慣。同樣地,有人對長跑比賽視之為觀光節目,用什麼成績完賽,甚或完不完賽,可能不會很在意。他們看見用低於「四分披」一臉嚴肅搏殺的跑者,同樣覺得難以想像。

我自己試過認真備賽,也試過放慢觀光。雖說怎去跑是個人選擇,但一些底線,我還是給了自己:就是起碼要確認自己有能力走完全程。主辦單位畢竟會有完賽獎牌、不同站點又有補給之類安排,若太多人沒能完賽(雖然實際情況鮮有如此),那或多或少都是一種浪費。再說,走完整條賽道在我看來才是完整地體驗了一趟比賽,我不會希望如像赴飲宴嫌太晚那般,炸子雞還未上就先行告辭。

事實上,世上有柏林馬拉松那樣強調「最速賽道」的比賽,也有像台灣田中或法國波爾多紅酒馬那樣明言不建議競速的另類賽事,我始終相信百花齊放才是最精采。老套說句,人到賽場,尊重、識做、將心比己,讓大家安於自己抉擇,怎也不會是錯事。

新的一年,願大家收穫更多能滋潤你回憶的比賽經驗。看完此篇,還不去搜搜有何比賽要報?

比賽就要搏盡嗎?|跑道同遊

沒有認真,哪有歡樂

「街馬」落幕,又再成為城中熱話。例如疑因工作人員沒有清晰指示,有跑手半馬跑出三十公里。網上流傳,有人以「跑多咗都冇辦法」回應跑手。不少參賽者指出,無論賽路、指示、工作人員,「街馬」都有很大進步空間。

事件,再次令我思考比賽的意義。

記得從前「街馬」參考日本馬拉松,以美食補給作招徠,吸引不少主張「歡樂跑」的朋友,也令海外參賽者從一個有趣的活動認識香港。原意很好,我也覺得香港需要這樣性質的比賽。然而即使「歡樂跑」,也需要絕對專業的辦賽品質,參賽的「歡樂」才能體現。

世上有不少非為競速而設的長跑賽事,賽會一再強調事情以歡樂為要。然而,接納了八方來客參賽,有人要在這些賽事全力跑也毫不為奇。所以,賽會一定要有所準備。出現「指錯路」這種程度的失誤,實在不宜。

那麼跑手呢?

在普通人眼中,跑步不過「出身汗」,是為了減肥、保持健康或是追求更好體型。但當你參加了長跑比賽,特別是馬拉松賽事,「出身汗」已經不足以應付。

不少跑者,真的會定下目標,每周堅持按照計劃訓練。生活從此進入自律模式,拒絕暴飲暴食,少飲酒,建立良好的飲食、睡眠習慣,視之為訓練計劃中的一部份。就連情緒,也要管理。因為跑步不只練跑,平衡家庭、工作,面對各種痛症傷患,更要「練心」。

問心,如果參加一次42.195公里的馬拉松賽,是否能完賽你都說不上的話,跑至三十公里時你尚有幾多歡樂?還有心情去拍照打卡嗎?倒過來說,如果你練到可以輕鬆完賽,以這樣的實力去「歡樂跑」,不是更加能享受美食補給?又有更豐裕的時間用來拍照拍片,這不是更「歡樂」?

跑者投入訓練,有人為成績,也有人只求開心。賽事最好能讓不同參加者各適其適,各展所長,可以在那幾個小時無後顧之憂地順利出賽。做到這一點,就叫做專業。

對大多數人來說,跑步始終不是什麼賺大錢的事,難免覺得只是一種娛樂,何必太認真。但在我眼中,任何的歡樂其實背後也不能完全脫離某些認真。 但願新一年,大家能歡樂地認真跑,或是認真地歡樂跑,叫長跑這項活動更為世所尊重。

Text、Photo:蝦叔、蝦嫂
Design:Warren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1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

購買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