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公里

  • 13位老友記 首次挑戰10公里 We Run for Bring in Change|Running Special

    渣打香港馬拉松作為一項全城盛事,每年都會撥出一部分參賽名額予不同慈善機構,務求令更多不同階層、背景的人參與盛事,感受跑步帶來的活力與喜樂。當中Bring in Change(BiC)是活動慈善計劃支持的慈善機構之一,經籌備數個月後,挑選了13位老友記首次挑戰10公里賽事。為了能夠安全完成挑戰,參賽的老友記都需事先接受由BiC安排的課堂,訓練內容由不同教練帶領及監察,BiC領航者Clara希望是次活動能夠推廣長者運動到香港各區,鼓勵沒有運動習慣的老友記勇敢踏出第一步,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樂趣。
  • 為什麼跑馬拉松要練十公里?分析高里數訓練與高強度訓練的分別|STRENGTH & CONDITIONING

    記得早幾天走過深水埗運動場,裡面擠滿了準備跑季的運動員,只是相隔幾米的跑線,就好像變了個世界。外圈有著零丁幾位緩步跑的朋友,而相隔幾米,內圈就會有幾位跑手衝過。難道長跑運動員通通都改項目去跑短跑了?這個夏天,聽過很多長跑學員在賽季前進行了較短途的訓練項目(十公里速度),相比過去較多人使用的低強度高里數訓練,高強度高里數訓練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高里數訓練及高強度訓練對長跑選手的幫助。
  • 【渣馬特集】蔡泳茵 - 十公里是必經一站

    「我希望未來可以跑全馬,所以練十公里是必經階段。」蔡泳茵現時較專注訓練的項目5000米於2023年香港排名以19分25.28秒排第九,去年底她更剛跑出17分51秒的PB,相反她跑過的十公里賽屈指可數。問及她的最終目標,她卻毫不猶疑地說:「跑者應該都會想挑戰全馬吧,只是要循序漸進,我應該要再過幾年才準備好。未來很多變數,可能到時覺得自己還是跑中長距離較好,也有可能會『下車』專注跑十公里,哈!」她指無論是繼續前進或下車,十公里是馬拉松訓練的必經一站。
  • 【渣馬特集】紀尤 - 無聲享受訓練之苦

    「我想再和大家一起去今年的聽障奧運會!」陳紀尤患有先天性嚴重至深度聽障,需佩戴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以手語為母語。她由三、四歲開始習泳,2017年十四歲首次出戰聽障奧運會,對她來說比賽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訓練目標,也是為了享受和伙伴一起奮鬥的感覺。今年她決定跑渣馬十公里,由游泳到跑步,看似是孤獨的個人項目,在她心目中都是為了成就別人。
  • 【備戰馬拉松】——日常訓練篇

    要重回全盛時期的狀態,日常訓練不可或缺,面對不同距離,不同賽道,天氣不穩、路況不熟悉等變數,跑手要發揮得好,就要先把可以控制的事盡可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