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選拔戰》:球場外的另類交鋒|動映話

《超級選拔戰》:球場外的另類交鋒

你能想像一部以球賽為主題的電影,兩小時裡竟然沒有任何競技交鋒的場面,甚至連熱血訓練的劇情也欠奉,卻仍然能夠令觀眾看得緊張心跳嗎?2014年由奇雲高士拿主演的美式足球電影《超級選拔戰》(Draft Day),就是這麼一部運動電影中的奇片,整部戲圍繞著NFL職業美足的選秀日為主題,講述球隊總管在幕後你來我往、討價還價的交易戰,是我很喜愛的一部作品。

異色運動題材

這種以球隊管理層為主角、講述背後經營及組織的異色運動電影,《超》並不是第一部,2011年就有畢彼特主演的《魔球》,根據名作家Michael Lewis的暢銷報導文學改編,講述職業棒球的弱勢小市場球團,如何靠分析數據去彌補財力不足組出強隊;顯然因為《魔球》的成功,荷里活才再接再勵衍生出《超》這部戲。不過兩者風格並不相似,《超》集中以球隊選秀為重心,整個故事都是在選秀日那十幾個小時內發生,從影片一開始時鐘就不斷倒數,節奏緊湊,觀眾一直看著奇雲高士拿飾演的球隊總經理Sonny,在半天裡如何迎受老闆、教練、輿論及其他隊伍對手的如山壓力,分析和尋找各種情報,試圖做出能令球隊變強的最佳決策,從頭到尾拍得非常流暢。

選秀(Draft)是美國職業球賽的一種特有制度,它的存在跟NBA或NFL這些運動聯盟本身組成方式有關:聯盟是由各球隊共同擁有的,近似一個「會員制」的私人俱樂部,因此它設下機制,讓大家都有相對平等的機會去贏冠軍,選秀制度就是其一,它把每年新加盟的新秀球員分配給各球隊,成績差的弱旅可獲得較優先選秀名次,往往帶來谷底翻身的契機,一個新星的加入,隨時就足以扭轉整支球隊的命運。而這更衍生出選秀權交易市場,連未來選秀權亦可以預支為即時變現的交易籌碼,這令職業球隊的營運更為複雜多變。

是選秀非選秀

選秀是如此重要,但它偏偏卻也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等同巨型企業的職業球隊,縱使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去收集新秀情報,派專職球探長期搜尋和觀察有潛力新人,但從最終結果可見,評估一個新球員的準確性有頗大的限度,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選錯人的慘痛歷史,亦不會有這麼多後來的巨星當初被大部份球隊看漏眼。好像香港人比較熟悉的NBA,剛剛蟬聯MVP的Nikola Jokic,在2014年選秀時是個二輪生,總順位是41位,比他更早給球隊選上的球員,許多後來連在聯盟生存都有問題。美式足球因為球員位置眾多,選秀多達7輪,變數就更大了,好像《超》片裡提過,傳奇四分衛Tom Brady(7屆超級碗冠軍,5屆超級碗MVP),是在第199位才被選上——一個成就上可以跟Michael Jordan相提並論的運動員,曾經被錯過了接近兩百次。

選秀如此具賭博性,原因是年輕球員有很多重要特質,並非從球隊勝負、個人數據或者體能測試就容易看到,例如心理韌度、爭勝決心、與人溝通的能力、學習和成長空間等等——其實細心想想,這些市值億計的職業球隊,前途竟繫於一群只得二十歲左右、心性還未完全成熟的小子,這件事本身就很瘋狂。

對此《超》有不少刻劃:Sonny因為受到球隊老闆施壓,用了三年首輪簽的昂貴代價換來一個本屆狀元簽,準備迎來眾所公認的金童四分衛Callahan。隊中球探都對Callahan的才能毫無質疑,但Sonny卻逐步察覺這個新人性格和處事有問題,於是明查暗訪,愈來愈對用狀元簽來選他有所疑慮,故事後半的變局也由此展開。

球場外的刺激交鋒

電影的最後高潮當然就是選秀大會。原來NFL選秀有個規定,每支輪到的球隊被唱名後,一個倒數十分鐘的電子鐘就會開始計時,該隊必須在這十分鐘結束前入紙選人,或者將權利交易給別隊,否則時限一過,就自動將簽順讓給下一隊,白白損失。《超》片後段正是用了很大篇幅,來描寫各隊管理層如何爭分奪秒,做出重大決策或進行談判。雖然球隊事前都會做足評估和探聽口風,預計排在自己前面的隊伍最可能選哪些球員,從而知道自己的簽順大概能夠拿到哪位新人,但現實往往在預計之外,只要一支球隊不按牌理出牌,隨時連環影響後面的選擇,各隊總管要臨場應變,絕不罕見。你不會想到,一群中年男人拿著電話以口才作武器,在倒數時鐘跟前來往交鋒,竟然也可以像球賽般刺激,讓人看得捏一把汗。

當然影片為了戲劇效果,把很多事情濃縮在一天內發生,這一點未必完全真實;而此片得到NFL官方支持,電影內全都是使用真實球隊,亦可想見製作人會有所顧忌,一些球壇黑暗面未必能拍出來(同樣講美足、奧利華史東導演的《再戰星期天》,就因為有太多負面描述,最終只能用虛構球隊為背景)。但即使如此,我認為此作仍可讓觀眾窺見美國職業運動聯盟的一些背後面貌,由此感受這盤運動生意的複雜程度,內裡不同崗位的各種計算和所面對的困難,實在遠超一般體育報導所能見。它們沒有球賽那麽漂亮刺激,但同樣可以成為有趣動人的故事。

這部《超級選拔戰》當年票房不佳(美式足球在美國以外沒有甚麽市場,一套美足電影的海外票房自然很有限),之後也就再沒有近似題材和深度的運動電影出現了(Michael Lewis的另一部暢銷書《The Blind Side》,被改編為電影時,書裡所有關於美足位置演變史的部份都被大筆刪去,拍成一部慘不忍睹的溫情片)。不過每次想起這部戲,都會讓我相信:關於運動的文藝創作,永遠有更多不同的角度與可能。

Text: 喬靖夫
Photo: 網上圖片
Design: Yvonne
(完整封面故事收錄於《Sportsoho運動版圖》2022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