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ketball》新創運動狂想曲|動映話
《BASEketball》新創運動狂想曲|動映話

先此聲明,這次介紹的相信是我寫這《動映話》專欄以來最差的一部電影,我甚至不建議大家浪費時間去看;然而劣片不代表就沒有談論的價值,這部1998年的低俗喜劇《BASEketball》,拿職業球賽借題發揮,卻讓我思考運動的本質到底是甚麼?我們最初為甚麼會比賽?也對運動的高度專業化帶來一點反思。

《BASEketball》的台前幕後班底並不弱,導演正是專門拍《白頭神探》系列一類戲仿式鬧笑喜劇的DavidZucker;而兩個男主角來頭更大,正是創造出《衰仔樂園》(South Park)動畫的合創人Trey Parker和Matt Stone。不過此片拍出來只是美式硬滑稽再加低俗嬉春,除了一些小趣味,這個年代再看可說是「唧都唔笑」,但對我這個運動片迷來說,它卻是部異色另類的運動電影,獨一無二。

融合棒球及籃球的「無里頭運動」
故事講述一對好朋友Coop和Doug自小就是棒球迷,Coop小時候曾經立志要當運動明星,然而他們長大後卻成了渾渾噩噩、啤酒罐不離手的「魯蛇」,沒錢沒女友沒前途,也無甚麼運動能耐,唯一能力是打籃球的定點投射很準,之外其他跑跳運球動作統統不行。有次在後院籃球架與人輸賭鬥球,兩人為了取勝,即場胡亂作一堆新規則,把棒球比賽方式跟籃球投射混合起來,再加入許多荒謬玩法(例如對方投射時容許用各種言行騷擾刺激其情緒)。由於規矩都是由他們所定,結果他們竟大勝籃球技術遠比自己好的對手;更想不到的是,這種只是一時湊合創作出來的新球賽「BASEketball」,竟然迅速在社區裡流行,甚至短短幾個月就舉辦出區內聯賽,吸引數以百計街坊觀看。
抵抗運動商業化
這股魅力吸引一位當地富豪Denslow注意,找了Coop和Doug合作將這運動職業化,成立全國BASEketball聯盟。由於他們對職業運動為追逐利益而過度商業化的風氣深惡痛絕,因此BASEketball聯盟定下規則,球員薪酬劃一而且不可交易,球隊成立後也不容許離棄當地球迷搬去另一城市。這些草根親民的政策,令BASEketball在數年間就大受歡迎,成了電視直播的熱門球賽,Coop當上知名球星的兒時夢想,果然成真。球賽發展到這個地步,自然有唯利是圖的球隊老闆不滿足,趁著聯盟創辦人Denslow逝世,暗使各種計策,試圖廢除BASEketball聯盟的各種商業限制,在金錢驅動下Coop和Doug的友情更出現破裂。

啟示出運動比賽的本質
當然到了電影後段,兩人及時醒悟、重拾初心,攜手奮戰擊敗貪婪老闆的陰謀。從以上描述大家都應該看出,這電影的故事套路不怎麼樣,除了前段講主角如何創造BASEketball的情節比較吸引,後面則只得一些小情小趣,例如拿各種運動傳奇人物和美國地方符號標籤開玩笑(例如洛杉磯的球隊叫「暴動隊」,邁亞密就叫「偷運者」),確實不是太好看。不過它歪打正著,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球賽最初是怎麼誕生的?其實就是一群人覺得有趣而聚在一起做的「活動」而已,然後喜歡它的人越聚越多,才漸漸衍生出其他的價值,包括金錢利益,還有城市或國族的榮耀。運動比賽專業化,固然令其高度發展,但同時這些衍生的價值,與及隨之而來的權力,卻令人忘記了當初的本質。
這令我聯想,何以人們很喜歡近兩屆奧運的滑板比賽,而且看得非常開心?正式的滑板競技早已很商業化,訓練也趨向專業,但是始終未有抹殺它「街頭」的根源(《BASEketball》裡的球賽發源於社區後院球架,這一點十分相似),任何人都拾起一塊滑板就可以參與,和其他人一起享受樂趣,甚至走到世界頂尖,而不是只屬於甚麼「國家培養精英」所有。這種「回歸純粹」的魅力,令滑板在奧運裡顯得如此獨特;而這道理竟在二十多年前一部胡鬧喜劇裡就被啟示出來,這真是非常奇妙。
Text:喬靖夫
Photo:網上圖片
Design:Warren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