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回憶|跑道同遊
奧運回憶|跑道同遊
蝦叔︰有起有落,於巴黎鐵塔下

執筆這刻,巴黎奧運男、女子馬拉松剛落幕,亦意味著這四年一度的盛事已到尾聲。
不知是不是因為上屆東京奧運只在三年前舉行,總有點覺得今屆好像「那麼快就到」。不過轉眼間,十多天的賽事就完結。每晚體育節目琳瑯滿目,最「忙」的時候甚至要電視電腦並用同時觀看兩邊直播。體育迷如我,每天都像在吃自助餐。這樣不真實的狀態戛然而止,依依不捨,在所難免。
想起來,滿載法式美感的今屆奧運,值得回味的地方不少。單是徑賽,顏色一反傳統,換上令人想起普羅旺斯薰衣草的紫色,已是賽事的一大標記。在奧運即將開幕之際,香港以至內地的某些商場,也在地上貼出近似顏色、狀似跑道的佈置供來客打卡。
馬拉松方面,最令市民跑手雀躍的,莫過於是「全民馬拉松」的新猷。一直以來,奧運對99%的人來說都是一件只能當觀眾的事,哪會想到有朝一日你和我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可以「跑奧運」?賽事在夜晚舉行,從觀光角度來說不無可惜。但可以在歐洲嘗試到「黑夜跑馬」的滋味,機會同樣難逢。事後還知道
,中國冬奧運動員谷愛凌也有參賽,結果這位滑雪明星的初馬,以3:24的成績作結。
至於路線,今屆巴黎奧運馬拉松起點設在巴黎市政廳,跑到凡爾賽宮折返,最後在榮軍院衝線。沿途,會經過巴黎歌劇院、羅浮宮、巴黎鐵塔等名勝,可謂把巴黎歷史文化「曬冷」的設計。然而,這設計不無代價—賽道累計爬升逾430米,比波士頓及紐約的240多米更甚。配合巴黎夏日的天氣,難怪有人直指這是史上最難的奧運馬拉松賽道。
但結果出乎意料—男女子冠軍都無懼「翻山越嶺」,把奧運紀錄打破。尤其是女子冠軍,荷蘭籍埃塞俄比亞裔的名將哈辛(Sifan Hassan),在賽前幾天才分別拿下5000及10000公尺的銅牌,旋即又可在馬拉松掄元,戰力實在驚人。
當然,比賽有喜自然有悲。不少香港跑友心目中的「馬拉松之神」基普祖治(Eliud Kipchoge)與早幾年尚在叱吒跑壇的比基利(Kenenisa Bekele)難復當年勇,本來是衛冕的前者因傷無法完賽,後者則只能跑出第39名的成績,可見再傑出的跑手,也無法戰勝歲月的洗禮。
不過另一邊廂,男女子馬拉松包尾的跑手,也不約而同成了焦點。我在本欄5月號那期曾寫過的「蒙古大叔」Ser-Od Bat-Ochir今次雖然包尾,但也實現六戰奧運馬拉松,贏了另一份尊重;女子最後一位完賽的是不丹選手拉姆(Kinzang Lhamo),最後幾公里她只能用走的,卻得到現場觀眾一路掌聲鼓勵,場面動人。
壯哉奧運,且看四年之後在洛杉磯時,世界又會如何,你我又在何方。
奧運回憶
蝦嫂︰從影雪到夏蓮

我天天運動,卻不敢說自己對體育有多認識。
小時候有游泳,大學時有打乒乓球,現在跑步,我總是親自落場多,做觀眾反而沒有很大興趣。很多男士鍾情的足球,我完全沒看,極其量不會問「為什麼曼聯不踢世界盃」,但請也不要問我什麼叫「越位」。如果有個「世界體壇百萬富翁」的遊戲,我大概連第一條保險線也越不過就給踢出局。
不過,奧運畢竟是奧運。雖說現在電視已演變成播放器,要看什麼完全不像往日那般受制。但當四個免費台都在不停播奧運,社交媒體人人都說上兩嘴的時候,你還是很難迴避那十幾天的全城狂熱。好吧,即使不懂,我也不自覺地「趁墟」起來,每天都看看當夜會有什麼比賽播放。
看到港隊勇奪兩金兩銅,固然為之高興。然而有些力戰而敗的訪問場面,更加令我於心不忍「眼濕濕」。例如謝影雪在混雙八強止步後哭成淚人,實不相瞞,我在上班途中聽到她說自己在奧運前幾週「牙膏擠不了,頭又梳不了」,也禁不住流出眼淚。出戰奧運的本事,我當然沒有。但賽前受傷那份徬徨與寂寥,那種覺得一切努力付諸東流的不甘心,非常磨人,試過的一定有共鳴。
當然,奧運不只有淚水。同樣是落敗,但給傳媒稱為「乒乓婆婆」的盧森堡六十一歲選手倪夏蓮,歡天喜地喝著可樂敗給中國孫穎莎,也是令人動容的場面。自己近來碰巧重新拾起乒乓球拍,想不到這也可以是「長壽運動」。像倪夏蓮,都到了可以當祖母的年紀,竟然還可以成為全球焦點,與世界最頂尖的球手對壘。落敗,完全是意料中事。但笑著迎接這個無人責怪的結局,是多麼瀟灑的一件事。
從來相信,運動可以防老。容顏及身體上,多運動固然有其益處。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心態上令人繼續年輕,而且它令人在年紀漸長的時候依然有「細藝」,甚至為了比賽依然要奔波勞碌地練習,從而可以贏得年輕一輩的尊敬。如果你有一個像倪夏蓮這樣的長輩,誰不會為之驕傲?
感謝港隊眾將,你們搏盡無悔;感謝倪夏蓮,她讓全世界看到什麼叫享受運動。那份打從心底的熱愛與感恩,告訴我們運動存在的重要。
Text︰蝦叔、蝦嫂
Photo︰蝦叔、港協暨奧委會
Design︰Warren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