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征戰下如何保持狀態 羽毛球壇新常態!?|我有難題
密集征戰下如何保持狀態 羽毛球壇新常態!?|我有難題

很快又來到2024年的尾聲,意味着我又完成了一年的世界羽聯賽事。自從新冠疫情完結,一切復常後,羽毛球世界的賽事也重新展開。但身為征戰羽壇多年的「老將」,還是感覺到現今的比賽模式和我生涯早期還是有所轉變的。藉此談談我認為的轉變以及我自身的看法和感受。
首先便是賽事數量的增加。我早年打比賽時仍在沿用當時的超級系列賽模式,當時一年共有十二站超級系列賽,另外還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亦會舉辦次一級的黃金大獎賽,頂尖的選手一般一年大約打十六至十七站賽事。而在世界羽聯廢除超級系列賽制度,以世界巡迴賽取而代之後,很多國家在一年內也會舉辦二至三個甚至更多不同級別的比賽,例如印度便在一個年度之內分別舉辦750、300和兩個100的賽事,印尼也是每年舉辦1000、500、100賽事,同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只是世界巡迴賽事便有總共三十站以上。

比賽數量增加,對選手的負荷也增大,以致比賽的偶然性也同樣增大。以我的本項男子單打為例,當年馬來西亞名將李宗偉橫掃各大超級系列賽冠軍,日本世界冠軍桃田賢斗創下一年豪奪十一冠,相信羽毛球迷也記憶猶新。當然在他們的巔峰期實力無庸置疑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但亦獲益於當時的比賽制度,令他們可以在大部份時候以最佳狀態迎戰。但在2023年的賽季開始便出現一個現象:奪冠的選手遍地開花,三十站300級別以上的賽事共有十九位不同的男單選手奪冠。同樣的情況在今年我撰稿的一刻也在發生,二十六站賽事共出現十六位冠軍選手,強如巴黎奧運冠軍安賽龍也只在今年奪得兩冠,橫掃冠軍的情況也沒再出現。
賽事過多也導致某些賽事的競爭性下降,正如上文提及,光是300級別以上的賽事便有三十站,一般選手不可能應付一年三十站的高強度賽事。選手報名參賽但臨時退賽的情況愈見頻繁,亦出現一些比賽雖然級別不低,但因為時間上和其他幾站比賽連在一起,選手難以連續征戰過多站數而被迫放棄,導致該比賽缺乏大名球星參賽,競爭性大大減低。這種情況對主辦國的球迷來說也是十分可惜。

對世界頂尖高手而言,他們有本錢只參加最高級別的比賽,在多數賽事都能躋身半決賽或決賽,他們的世界排名便能一直保持在高位。可是對於處於中上位置的選手,例如排名在十五至三十二的,未必能確保每次參加大賽都能取得很高積分,便需要額外參加一些次一級的賽事爭取更多積分盡量把排名提高,這也是對他們來說額外的身體負荷。所以我認為處於這位置的選手是最辛勞的,可是為了爬到高位也別無他法。
比賽量增大本身對我們來說也很難被判斷為好事或壞事。比賽量上升,代表我們的曝光率亦隨之提升,而且獎金收入亦會增長,但同時也需要面對更多挑戰,比如怎麼可以平衡比賽和訓練,如何規劃合適自己的比賽計劃,以確保能保持比賽狀態同時能讓自身水平提高。多番征戰後如何保養好身體令自己遠離傷病亦是我們的最大一門課題。

Text:伍家朗
Photo:Hermann、Iris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