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寫我心!心誠手球隊將名字寫在學界名冊|JUNIOR道場
我手寫我心!
心誠手球隊將名字寫在學界名冊|JUNIOR道場

半場領先男拔三分的心誠未能保持領先,完場前五十六秒被對方的陳宇謙追平,雙方需互射七公尺定勝負:心誠張敖馳射失,而男拔功臣陳宇謙最後一輪亦射失而錯失冠軍,然而心誠文俊豪同告射失,心誠連續兩年屈居男拔手下…
今屆手球精英賽決賽峰迴路轉的情節,相信不論參賽者及觀眾都念念不忘。來自北區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有十一屆打入精英賽四強,當中曾三奪亞軍,2016/17年度更歷史性成為首支奪冠的北區學校。現擔任學校體育老師的江志偉是心誠舊生,2004年起接任手球隊教練及領隊至今,親身解構這支全港學界手球勁旅的背景。

北區濃厚的手球氛圍
江sir回憶指二十多年前他的學生時期,手球並不盛行也未專門化,例如當時的心誠手球隊,隊員也來自足球及籃球隊。已故將手球從台灣引入香港的重要人物楊榮基老師適逢於上水的新界喇沙中學任教,他致力於區內推廣手球,改變北區的手球風貌,「上一代大北區中學體育老師關係密切,因此區內能舉辦不少校際手球邀請賽,北區也是少有能舉辦青少年手球賽的地區,手球氛圍相比不少地區較盛行。」心誠現時也有舉辦小學校際手球邀請賽,對提升區內手球人口具正面作用。·
手球推廣提升 更多人才供應
江sir指歷史以來,大部份球員都是入讀心誠後才接觸手球,包括港隊成員謝永輝。不過近年球隊的組成與以往有別,不少小學已接觸手球甚至已入選港隊少年軍的學生主動報讀心誠,「由於非大部份中學都設有手球隊,我們吸引不少希望繼續發展手球、在學界取得成績的本區甚至跨區的學生。」江sir認為疫情後媒體對於手球的報導增加,加上小學手球開始專門化,家長對於手球只屬「課外活動」而非「運動項目」的概念漸打破,以致讓其子女的手球生涯能夠延續,成為選擇學校的考量。
近年政府將大量戶外足球場改建成標準五人足球場(與手球場相同),也便於體育會和手球界人士舉辦比賽和訓練班,加速了近年手球的推廣。

心誠體育老師 江志偉

心誠的先天優勢及政策配合
「沒有手球場的校隊,需要依賴租用量已相當高的康文署場地,而且不少學校政策不容許太晚的訓練時間,令舉行訓練受到限制。」江sir指擁有自家手球場的先天優勢,心誠能因應球員的補課時間及校外日程等,較有彈性地決定訓練時間,「校方政策配合下,球隊訓練不受限於校園開放時間,我們最夜曾練至晚上十時,因此球隊每星期都能集齊大部份隊員,進行至少兩課訓練。」江sir指球隊每年暑假出外集訓的傳統已逾十年,也反映校方對球隊的支持。
決賽兩戰男拔:師徒對決
心誠連續兩年精英賽屈居男拔手下,而男拔教練正是出身自心誠的劉健斌,雙方決賽會師可說是「師徒對決」,「我們的概念相對屬舊派,注重個人技術和整體運用等,而阿斌則將新的思維引入手球訓練,例如將體能訓練融會於練習之中,令男拔球員體能和對抗性都比一般學界球員高;他亦重視運動心理,如強調球員作賽時需要得到內在的休息。」
兩軍理念亦不一,江sir指身為老師的他責任是培育球員,而斌sir作為專業教練的角色需以目標為本,注重球員執行教練指示的能力。他認為今屆決賽,心誠攻力最強,執行力高的男拔則是防守最強,「結果體能成為這場『矛盾對決』的關鍵,開賽由我們主攻,直至後段體力不繼而被逼主守,反觀對方仍有體力進攻結果得以追平。」
決賽兩戰男拔:新界vs港九
江sir指港九區及新界區分區賽的比賽強度,令球隊需要的體能要求不一,「港九區D1八支球隊,頭六位實力相差不遠,因此他們普遍於精英賽前已體驗過不同的戰況,如僅勝被窮追、被反勝、落後等,球員於六年間的分區賽已得到不少經驗和磨練體能的機會。反觀新界區球隊實力分野太大,球員於分區賽可能除決賽外,體力都未有機會達上限,失去備戰的作用。」
2017年心誠歷史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登上精英賽冠軍寶座,江sir指奪冠那批人才反而相對貧乏,C Grade時曾於分區賽的初賽出局,直至中四B Grade才於決賽僅憑射七公尺,才得到分區冠軍,「他們實力不高,反而能於分區賽得到與實力相若的對手對踫從而磨練的機會,經歷失敗後的檢討也會更深刻,求進的決心和練習的投入度也特別高。」
闖歐求進 爭取冠軍
江sir指體力之外,球隊在多年來的分區賽長期處於相對鬆懈的環境,因此較少透過比賽認識自己的弱點,當一到大賽時便展現問題,上屆決賽被男拔反勝及今屆決賽被追平,亦與這點有關;就算在教練層面,沙西區的德信中學於今屆精英賽四強被男拔反勝,在換人時犯錯被罰而致敗,也反映分區賽沒有機會出亂子、沒有得到大賽經驗的問題。
「手球總會舉辦的分齡賽,抑或與相若水平的球隊進行友賽,由於對手都是備戰心態,氛圍都與精英賽不同。今屆失落冠軍後,校方正計劃繼去年再次出外集訓,尋求在正式比賽中與實力相若的對手對踫,目標暫定赴匈牙利,因為歐洲球隊高身體對抗的特性,正是我們的弱點。」


球員感受

文俊豪
文俊豪原就讀運動風氣不俗的粉嶺公立小學,笑言自己從小到大都是肥仔,因而被足球及籃球隊教練拒諸門外。小四遇上手球,一年後入選港隊少年軍,得到不少成就感下,一玩就玩了將近十年。選擇入讀粉公鄰校心誠,也是因為手球,「代表小學校隊時已參加過在心誠舉辦的校際比賽,已對這學校有憧憬,而且手球隊更曾得到全港冠軍。」
俊豪效力心誠手球隊七年,是今屆陣中最資深的成員,深深感受球隊的凝聚力,「心誠就是有家的感覺,如今屆精英賽決賽前幾天,甚至有些已三十多歲的前輩特意回校和我們一同練習。」
去年精英賽決賽對男拔時,俊豪於上半場早段即告十字韌帶受傷而留下遺憾。2006年出生的俊豪,今屆是其學界最後探戈,怎料決賽互射七公尺最後一球,俊豪親手結束自己的學界生涯,「即使在港青,自己也是射七公尺成功率最高的球員之一,意想不到在最擅長的環節失手。落敗後我的隊友都在哭,反而我的腦海卻空白一片近五分鐘,回神過來後才突然嚎哭。」
「我見證隊友們由完全不懂手球,到決賽當晚對我哭訴未能幫我最後一年得到冠軍,那感覺很奇妙,我亦放心將心誠的棒傳承給他們。」

隊長 李瀛昊
就讀粉公的瀛昊於小四時接觸手球,原本專攻足球的他只以玩樂心態參加手球隊,起初選擇心誠也是為足球,「疫情期間足球球會活動暫停,也與球會教練失聯,成為放下足球、專注心誠手球隊的契機。」瀛昊認為相比十一人足球,手球觸球及得分次數都更高,加上心誠手球隊的成績和自己能代表港青,令他更有成就感和動力。
最終瀛昊無法在中學生涯最後一年圓冠軍夢,不過他認為只是結果非最完美而已,球隊今年能夠表現自己,已不算留下遺憾,亦已放眼未來,「今屆大專盃的氣氛和水準很高,目標希望考入大學,來年能參與其中。」

謝卓亨
笑言入讀心誠前,連手球這運動也沒有聽過的卓亨,小學是足球校隊的守門員,中一被同學邀請嘗試擔任手球隊的守門員,「手球更多機會作出撲救,也更多策動反擊的參與,比起足球更有趣。」
今年是就讀中六的卓亨最後一年參與學界賽事,笑言決賽前夕,曾想過希望不要互射七公尺,因為壓力太大,怎料卻「開口中」:「只差一步就能奪冠確實可惜,不過球隊在這兩年已有很大進步,寄望來年他們能奪冠彌補遺憾。」卓亨指來年會以舊生身份回校,協助球隊的守門員練習,為爭冠出一分力。

張敖馳
現時為心誠主力、也是U18港青成員的敖馳,笑言入讀心誠之初,不知道學校有出色的手球隊,甚至不知道有手球這個運動。「中三加入手球隊至今約兩年多,我認為每個成員沒有一個是玩樂心態,幾年間也很少球員中途離隊,大家一同進步。」
去年夏天赴丹麥集訓,敖馳認為這經驗令球隊由上屆決賽被男拔反勝,進步至今屆僅僅負於互射七公尺:「集訓期間每一支對手的風格都不同,這些經驗令我們的適應能力更高,對於應付打法多變的男拔絕對有幫助。」敖馳指自己於決賽因怯場射失七公尺,笑言射失當刻腦海仿如「人生走馬燈」,指來屆最希望改進的,正是心理質素。

黃浩寧
現時就讀中四的浩寧是陣中最年輕的球員,只有兩年多手球經驗。今年入選U18港青的他,也成為了心誠的正選,他指決賽飲恨固然失望,但自己感到最遺憾的,是未能為最後一年的師兄奪冠,「男拔體能很出色,決賽幾位正選球員幾乎打足,反觀我們在末段卻有心無力,因此來年希望奪冠,體能是需要加強的環節。」
Text:Leo
Photo:Peyton Wong、Stephen Yau
Design:Yvonne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5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