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 散打|當體育遇上教育
當打 散打|當體育遇上教育

不要誤會學習武術的朋友場內場外都一定是硬橋硬馬,跟散打運動員陳紫晴聊天,感受到她笑容可掬,性格爽朗的一面。用膳的時候,她給桌上每一位朋友布菜,是一個溫文有禮的女孩子。為什麼她會在眾多運動項目中選擇了散打?實在有興趣知道箇中原委。
兼顧運動員與學生雙重身份
對我的好奇,陳紫晴笑著回答我:「原因很簡單,讀小學的時候,我最初學習套路,其後被張立功教練發現我力量型的體質,很適合散打。試了幾堂課,打一下,踢一下,發覺挺好玩,就逐漸轉型成為散打運動員。」
最初,紫晴只是當作興趣班去學習,後來發現越練越喜歡,就想投入更多時間訓練,持續下去。中二的時候,在總教練的推薦下向體院申請成為全職運動員,由每星期訓練15小時增至25小時。除了讀書之外,大部份的時間都用作訓練。
談到學業和運動的時間分配,紫晴坦言家庭對運動生涯的支持是非常重要,就讀傳統學校時,早上八點回校,三點下課。那時的訓練時間由四時半到六時半,晚上七時到九時半。回家後還要做功課,凌晨兩點才睡覺。對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吃不消。最初因疫情關係,學校經常停課,且不用外出比賽,尚可應付。復常後照常上課,不同的比賽又開展,變得吃力。中四時,母親毅然替她轉校,其後便轉到林大輝中學繼續學業。
作為全職運動員,訓練、學習和休息的時間都有適當的安排。在林大輝中學,專為精英運動員而設的班別,星期一、三、五上午和星期六下午上課,其餘的時間便用作安排訓練。學校對運動員提供了很大支持,包括課堂錄影及靈活的考試安排,讓運動員能夠兼顧學業和訓練。每逢星期日紫晴也可以放假,最期待的就是陪伴家人,最愛吃媽媽燒的菜、跟爸爸學攝影,還會跟媽媽學寫書法。

從受傷和比賽經歷 看運動員個性
散打是徒手對抗的格鬥項目,上場是打人還是被人打,不能選擇,雖然有防護裝備,運動員仍會受傷。紫晴分享曾經受傷的經歷,最初是有一點消沉,後來發覺在受傷期間其實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提升個人技術,例如參考其他高水平運動員的比賽視頻,學習不同運動員的打法,待痊癒後立即恢復訓練時可以實踐。
說到難忘的比賽經歷,紫晴表示在散打路上,每一場比賽遇到的對手都不同,在場上發生每個的遭遇亦不會重複,是一個又一個珍貴回憶。其中最難忘,便是去年八月參加亞洲青少年武術錦標賽,亦是紫晴最後一年參加青少年比賽。首場遇上來自印度對手,印度隊稱得上是散打勁旅,而且這場是紫晴在疫情後首次代表港隊參與國際比賽,因而心情比較緊張,幸好賽前張立功教練不斷鼓勵她:「這幾年你磨練得很好,是有實力的。」有了自信的她在比賽中懂得放鬆心情,在賽場上盡情發揮,贏下首場比賽進級。
而第二場比賽,對手來自斯里蘭卡,因贏下首場比賽而信心大增,結果只用了26秒便技術性擊倒對手,進入決賽。決賽輸給中國選手,拿得銀牌,但她亦只給自己70分,可見她律己甚嚴。

邁向成功的要素
談到現在的成績,紫晴認為家人支持是最重要。因為身邊許多人想走運動員這條路,但家人並不支持,仍然將讀書為重的傳統觀念放在子女身上。不過,紫晴覺得運動員除了自身努力外,每次外出比賽都要有少少運氣,抽籤遇到什麼對手?自己的狀態如何?都會影響成績,如何面對及消化也是需要學習的。
除了父母,紫晴最感恩的是張立功教練的栽培。紫晴今年拿了亞洲錦標賽銀牌,希望明年再進一步衝金。未來目標是在全國賽排名前三位,再挑戰世錦賽金牌。明年比賽頻密,還要DSE考試,紫晴明言考上大學固然會延續運動員生涯。但考試若有差池,亦會捲土重來,充分表現了運動員堅毅和正向的性格。
紫晴參加的是56公斤級別,比賽之前都會減磅,盡量控制體重,對喜歡吃東西的她是件苦事,但她也沒半點怨言。不同的訓練,跑步、練靶、打實戰,就是為了備戰台上那兩分鐘。訓練當然辛苦,但紫晴自言因為自己喜歡散打,享受箇中樂趣,不以為苦。
開明的紫晴爸爸看她練得辛苦,當然心疼,但女兒表示自己練習了這麼多年,若打不出成績,不會輕言放棄。現在有了成績,心志就更堅定了。紫晴媽媽完全同意,覺得退役了才去進修也沒什麼大不了。父母口徑一致,認為讀書什麼時候也可以,但當打的黃金時期過了便無法追回。共識達成,就是讓女兒放心向前衝,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兩人對女兒的體諒和支持,令人動容。

圖中左起陳紫晴、紫晴媽媽、紫晴爸爸和筆者合照
校長心聲
教育,不是替學生複製一條相同的路,而是因材施教,引領他們走該走的路。過去學校對運動的重視不夠,近年隨著政府的推動,學校對運動的態度有所改變,精英運動員輩出。
運動員要有效管理時間,以便兼顧訓練和學業,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比賽和訓練充滿挑戰,需要學習克服壓力和保持專注。開明的父母,成了紫晴進步的強大後盾。家長們,大家可有跟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一下他們的理想和想走的路呢?
Text:馮立榮
Photo:Conrad Yu
Design:Yvon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