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行業的多元與進化|重塑運動 你有沒有發現,大家對運動行業經常有誤解?問問你自己是否見到每個教練都是「大隻佬」+「曬到黑」+「健談到爆」? 未必! 就像哈利波特小說內的「分類帽」(Sorting hat),會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質,幫你找到最適合的學院。運動圈都一樣,前線教練固然重要,但又不止是外向、健談、愛表現的人才有發揮空間。沉穩、細心、擅長策劃或者處理數字的人,都可以在後勤管理、數據分析及活動策劃等崗位做到MVP。
曲棍球學甚麼!專注·團隊精神|童路不同道 運動改變性格 Hugo在三歲初次接觸曲棍球,當時十一歲的哥哥Michael已是聖公會基福小學的校隊成員,但他卻沒有想過自己會愛上曲棍球,「當時覺得哥哥很厲害,可以一個人扭過全部人。」媽媽Nana憶述,當時Hugo會跟著哥哥去比賽和訓練,覺得他對曲棍球有點好奇,所以心裡認定Hugo也會有興趣涉獵,當Hugo入讀基福小學時,在體育老師郭Sir推薦下,也就順理成章讓Hugo踏上與哥哥一樣的路。
從阿曼到吉隆坡:突破教與導︱重塑運動 上年一月中,我第一次踏足西亞國家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參加國際曲棍球協會(FIH)第三級教練資格考試。這裡號稱世界第三靚夜景之餘,還有令人一世難忘的經歷——與世界各地教練交流學習。
進修–運動員的第二種戰術|重塑運動 運動場上,技術與戰術固然重要,但對於教練和運動員而言,進修與「考牌」的價值同樣不可忽視。作為一名曲棍球推廣者,我留意到在香港,許多優秀的教練雖然教學理念出色,卻往往因為經濟壓力或對未來的憂慮而被迫選擇轉行,或將工作重心放到其他領域。這當然並非因為他們的能力不足,有時可能是因為沒追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我們「體育人」的進修就不只是技能提升,更是跳出舒適圈、開拓事業可能性的關鍵。當教練與運動員勇於跨出那一步,獲得的往往比一張證書更多——是視野的突破,更可能是職業生涯的全新轉機。
青訓為本—曲棍球的破局之道|重塑運動 提到香港的運動發展,曲棍球或許並非首選,但它的故事卻值得一談。作為一項「低調」的運動,曲棍球的影響力似乎總是徘徊在主流之外。雖然香港曲棍球擁有完善的聯賽體系(男子七個組別、女子五個組別,每次mini hockey比賽更動輒吸引數百人參加),這些熱鬧的場面卻僅限於曲棍球圈子內,與公眾的連結相當薄弱。
教練的使命與挑戰|重塑運動 運動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未來事業的基石。 七歲那年,我加入了香港一個老牌球會的青苗曲棍球訓練班,從此與運動結下不解之緣。長期的訓練和比賽,不僅讓我掌握了曲棍球技巧,更激發了我對運動的濃厚興趣。十四歲時,我開始在球會擔任助教和球證,並於十六歲獲得基礎級別的教練證書,正式踏上業餘教練的旅程。隨後,我代表港青參加多個國際比賽,生活幾乎圍繞著「打波、教波、上學」三件事。
【香港曲棍球界喜訊】李峻瑋成香港取得國際三級曲棍球教練資格的最年輕華人 一月中旬,年僅26歲的李峻瑋(Thomas)在前往阿曼參與訓練及考試,成功通過了國際曲棍球總會的資格考核,正式取得國際三級曲棍球教練資格、成為了香港最年輕且唯一一位華人曲棍球教練,為香港曲棍球發展寫下了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