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訓為本—曲棍球的破局之道|重塑運動
青訓為本—曲棍球的破局之道|重塑運動

聖公會基福小學是少數願意並長期發展曲棍球的小學之一。
提到香港的運動發展,曲棍球或許並非首選,但它的故事卻值得一談。作為一項「低調」的運動,曲棍球的影響力似乎總是徘徊在主流之外。雖然香港曲棍球擁有完善的聯賽體系(男子七個組別、女子五個組別,每次mini hockey比賽更動輒吸引數百人參加),這些熱鬧的場面卻僅限於曲棍球圈子內,與公眾的連結相當薄弱。
每次到學校推廣曲棍球,問學生:「知唔知乜嘢係曲棍球?」十個有九個會疑惑地反問:「係咪用棍打波嗰種?」剩下一個甚至會問:「係咪冰上嗰隻?」(這跟曲棍球和冰球共用hockey名字不無關係)。我們總是需要花時間解釋:曲棍球在人工草地進行,球棍由碳纖維等材料製成,守門員還需穿著全套盔甲。這些解釋看似簡單,卻是打破「有人玩,但少人識」形象的重要一步。
香港曲棍球雖有受資助的組織架構和國際認可的地位,但普及和青訓發展卻力不從心。許多人認為,只要增加撥款或興建更多場地便能解決困境,但這未免過於簡化問題。曲棍球作為「小眾運動」的形象,歸根究底源於學界發展的不足:小學幾乎沒有正式比賽,中學學界賽事也鮮有新學校參與,導致校方及家長無法將曲棍球視為學生參與的首選運動。這種冷淡的反應,讓曲棍球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缺乏基礎參與,曝光率自然低,進一步削弱了吸引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一些熱心機構開始填補這些空白。例如凝動基金及各區mini hockey club 積極推動曲棍球普及,助基層參與者善用社區場地,培訓具潛質的小球員,讓曲棍球在基層紮根。筆者亦有幸參與其中,看到數名出色的小將透過這些計劃,成功進入香港曲棍球總會的青年軍體系,這無疑是一大鼓舞。


由凝動體育基金舉辦的的曲棍球長期訓練班。
Text:李峻瑋
Photo:作者提供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4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