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想」贏|柔之道

不要「想」贏|柔之道

不要「想」贏|柔之道

大學時我修過運動心理學,學到「倒U」理論,指出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表現與他們的喚醒水平(緊張或放鬆的程度)之間存在一個最佳平衡點。過於緊張或過於放鬆都可能影響發揮,找到「剛剛好」的狀態才是關鍵。

這次巴黎奧運,我注意到選手在比賽時的心情各不相同。例如,日本男子排球隊的選手們經常能笑着面對每一球。相反,柔道選手則普遍都是一副兇狠的樣子,看起來是要把對手吃掉。

每個人的「心流」(Flow)狀態都是不同的。這種狀態下,運動員能夠完全專注於當下,忘記時間的流逝,不把注意力放在表現並且享受比賽。

年少的我在稍有成績後,對自己的期望愈來愈高,希望每次比賽都能得獎(現在回想是多麼天真的想法)。過份聚焦於獎牌讓我忘記了柔道的樂趣,亦忘記了獎牌背後的要素——心態、技術、體能。

我追逐着獎牌,獎牌卻離我愈來愈遠。不斷的失敗彷彿不斷在告訴我“it doesn't work!”。沉澱後我發現,渴望勝出的意念正是阻礙我獲勝的原因。勝負其實只是比賽的副產品,真正重要的是檢驗自身訓練的成果。

了解到這件事後,我嘗試放下獲勝的念頭,專注在當下——我和對手。自此我更享受觀眾的吶喊、更享受比賽、更享受柔道。

放下獲勝的念頭並不是代表不想贏,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勝利背後的因素。相信只要做好當下的事,最終會有好結果。

最後,我想分享一句由一位精神分析學教授被囚於納粹集中營內時,看到自己和他人因存在所生的痛苦,而寫下的一些見解:
“Don't aim at success. The more you aim at it and make it a target, the more you are going to miss it. For success, like happiness, cannot be pursued; it must ensue.”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Viktor Frankl 

不要「想」贏|柔之道

Text︰李玨穎
Photo:作者提供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