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道以外|柔之道

柔道以外|柔之道

柔道以外|柔之道

「我真正身份係一位研究生。」年少時看《少林足球》,是我第一次聽到「研究生」這個詞。沒想到在很多年後,自己會跟這個身份結緣。

初進大學,有一天我在翻著老師的簡報,看到最後一頁寫着reference list,我看著一行又一行的文獻。「啊!原來我所讀的是來自於文獻之中。」

經過一點搜索,我了解原來文獻的產生,是源自研究。原來大學不只是學習的地方,也是孕育知識的溫床。

直至大學最後一年,我們都需完成Final year project才能畢業。這讓我有幸參與部份研究工作。教授的循循善誘,讓我逐漸了解「研究」是什麼一回事,亦對其產生一點興趣。

畢業後一年多,我看到一個成為研究生的機會。如是者,半年間我不斷與教授會面、寫研究計劃。在過程中,也談到身兼運動員的時間安排。她很支持,讓我彈性地學習和參與研究工作。就這樣,我在上年入學,成了一位研究生。

除了研究工作,我一直也想參加「學術會議」,了解別人的思想和研究。在數個月前,我終於投稿成功,獲得一個演講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獲得一個看見世界的機會。

連續四日的會議,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刺激。每一節演講涵蓋不同主題,從傷患到重投比賽,再從運動選才到運動表現,都帶給我不同的衝擊,讓我用新的角度去看待研究,看待柔道。

原來,疼痛也不只是來自於組織損傷,可以是神經性的;運動員在年輕時取得成功,對於成年後的運動表現關聯性其實十分低。

會議過後,心中盡是激動。一半是實現了願望,一半是對學者們的讚嘆。我對自己說:「今鋪真係企喺巨人嘅肩膊上。」

Text, Photo:李玨穎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12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