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心態十年來的改變|一步入魂

訓練心態十年來的改變|一步入魂

訓練心態十年來的改變|一步入魂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持續遵循著同一訓練模式,幾乎在95%的比賽中均能突破個人最佳成績。這一切使我不禁回首過去十年的運動生涯,思考過往能力不穩定的根本原因。

自2013年重返短跑事業以來,我深感幸運,因為教練採用了週期化的訓練方法,為我量身訂製了一整年的訓練計畫,讓我的訓練變得系統而有序。雖然在這兩年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瓶頸的出現,進步的速度也逐漸放緩。那時的訓練量並不算特別高,卻因強度之大,幾乎每次訓練後肌肉都會感到痠痛。

彼時,對運動知識的缺乏使我自然地認為,訓練必須艱辛卓絕,才能迎來進步。然而,這兩年的新訓練模式徹底改變了我的觀念。原來,系統化的訓練不僅可以依賴週期的安排,還能結合持續性,以「慢工出細貨」的方式逐步累積進步。在這兩年中,我的訓練量不斷增加,但強度卻有所降低,整整一年中僅有2%的訓練會引起肌肉的痠痛。以往「練得辛苦才能有所突破」的觀念在這段時間裡被推翻,持之以恆累積的反而比激烈的強度更能有效地激發身體潛能。

我常常聽到長跑運動員言及:「到了某個年齡,1500米的進步將變得艱難。」然而,我在三十三歲時仍能創造出2024年香港第四的佳績,甚至超越了許多現役跑者。由此可見,訓練模式的轉變確實能帶來顯著的進步。

此外,強度的降低減少了訓練中的痛苦,進而降低了訓練的倦怠感,使我更容易保持對訓練的熱情。相比之下,過去的我常常面對肌肉痠痛,有時甚至需要強迫自己去訓練,這無疑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事實上,依賴意志力進行訓練並非理想之舉,因為意志力和體力一樣,會在某些時候耗盡,因此應在適當的時機靈活運用。

這是我過去兩年的心得體會,亦希望能引發大家的反思:訓練的艱辛程度與進步是否成正比?是否應該考慮調整訓練的模式?

Text:呂思𣽊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5年4月號
更豐富內容請支持印刷版或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