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奧運馬拉松 倫敦歷史之路|Run UK
1908年奧運馬拉松 倫敦歷史之路|Run UK

馬拉松自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已經是比賽項目,但其實馬拉松的距離42.195公里,並非自古以來的數字,而第一次42.195公里的馬拉松,則是1908年的倫敦奧運馬拉松。
那些年的馬拉松比賽,距離大約是40公里,每一屆的距離或多或少也有差別。直至1921年國際田徑總會才將馬拉松的標準,訂為與1908年奧運馬拉松相同的距離,而這個標準也沿用至今。

今年適逢四年一度奧運會盛事,倫敦就有一場仿照當年奧運馬拉松路線的活動。當年的起點設於溫莎城堡(Windsor Castle)的窗前,方便王室觀賞。而現在的起點就設於城堡外圍,參加者在準備起步的同時,亦可以在城堡外觀賞到士兵換班儀式。
除了路線參照當年的賽道,這場活動的參賽人數也跟當年一樣,只有75位參加者,不過就不像當年只有男選手參加。另外,活動的起步時間也和奧運的起步時間一樣,都是早上11:30出發。大會還安排一位參加者扮成當日首名衝線,掛著19號的意大利跑手Dorando Pietri。但這位跑手當年未有得到任何獎牌,因為他在終點前體力不支多次跌倒,工作人員「好心」攙扶令他最終被取消資格。

雖然活動希望盡量參照當年馬拉松的設定,但路線途經的幾個小鎮,經歷倫敦百多年來的發展,部分路段現已變成繁忙的馬路,小鎮演化成熱鬧的商店街,沿途不少地方也建滿了平房。除了因環境轉變而需要繞道,這場馬拉松亦因為只是小型活動而並沒有封路進行,路線需要横過大型路口、行人天橋和隧道,所以路線比標準馬拉松長了大約2公里。
活動按參加者的預計配速分成多組起步,每組也有一位配速員負責領跑,由每公里5:00到7:30,但因為參加者人數不多,最多人的一組也只有十多人,然後走不到十公里左右,十多人的團隊就只剩下五、六人的小隊,到後段就變得更疏落,每個小隊大多只有兩、三人,感覺就像一般的長課跑步練習。
路線的初段是風景最美的一段,溫莎城堡外的街道也充滿古典氣息,橫越泰晤士河後對岸就是非常有名的伊頓公學,再過不遠就到第一個城巿Slough。過後走到一段沒有行人路的主要車路,因為安全考慮需要繞道轉入公園,繼續再向倫敦中部方向走,離開近郊的地區,道路變得更繁忙,建築物的密度也更高。
經過Uxbridge、Ruislip、Harrow、Wembley及Harlesden多個昔日的小鎮(今天已是大倫敦的一部份),最後就到達白城(White City)。當年馬拉松的終點設於白城競技場(White City Stadium),能夠容納68000人,是專程為奧運會興建的主場館。競技場在奧運過後都舉行過多項大型活動,不過它最終跟不上時代的變遷,終於在1985年被拆除,重建成BBC電視台廣播中心。


雖然競技場今日已經不存在,但作為奧運遺址,廣播中心仍然保留了一些奧運的紀錄,外牆就展示當年的奧運獎牌榜,紀念當年大不列顛輝煌的成績。而當年的馬拉松終點線,今日仍然保留作露天廣場,還在地磚上寫著這就是昔日的終點。
除了路線本身的特殊意義,活動的另一賣點就是完賽牌,這也是仿照當年奧運獎牌而設計,設計簡單但古典,很有紀念價值。

這場特別的馬拉松明年亦會繼續舉辦,失落倫敦馬拉松的跑友,不妨考慮這個富有歷史故事的馬拉松。
Text、Photo︰Tamago
Design︰Warren
原文刊於《運動版圖》202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