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叔 - 雖曾勇破世績,她卻絕口不提

  「千金」從來是對人家女兒的敬稱,但在香港跑圈,卻有另一層意義。

香港渣馬「馬拉松挑戰組」參賽港人,男的跑進三小時,女的跑進三小時三十分,都有千元賞金,「千金先生/小姐」一名即由此以來。

但我一直都為「千金小姐」抱不平,因為「千金先生」年年有張熱血沸騰的合照。但「千金小姐」呢?來到三小時半,完賽者漸多,大家熙來攘往,再難成功合照了。

其實這是多麼的可惜。要知道,每年能成為拿到那千元的女中豪傑,應該不會超過三四十人。

不過眼光放遠一點,相比起數十年前女跑手遇到的不平事,欠一張合照又不算甚麼了。

哪怕在今天看來最開放的美國,在數十年前仍對女性跑步充滿偏見。不少男人甚至所謂醫學專家一口咬定女性不能跑得太長,否則會像男人那樣長鬍子,要不就是影響生育能力。

所以,即使是奧運,也要遲到1972年慕尼黑才出現首次女子1500公尺賽事,到1984洛杉磯才首次容許女子馬拉松存在。今天看來不可異議吧?但這確實只是一件距離我們不太遠的事情。

改變,不會因為你坐著抱怨就會突然出現。全靠一位接一位「不聽話」的女跑手,或明或暗地挑戰當時制度,才一步接一步地更正了偏見。

女跑手群英之中,今天當以斯威莎(Katherine Switzer)最為有名。她在波士頓馬拉松被工作人員嘗試拉離賽道的照片,如今已成跑界逆權運動的一幀經典。

但其實努力的又豈止斯威莎一人?大家也許不知道,斯威莎在那次跑完波士頓之後不過兩星期,又到了加拿大參與另一場全馬。在那場賽事,一位叫維薏頓(Maureen Wilton)的十三歲小女孩跑出3:15:23,還打破了當時的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

今次要介紹的書名為Mighty Moe,出版於2019年10月,相當新鮮熱辣。兩位作者同為供職於美國著名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寫作此書,正是希望把維薏頓於1967年勇破世績這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公諸於世。

在網上書店看到此書的目標讀者是青少年,也就是說在書店大概會給擱在「Teen」的那格書架上。但就我看來,此書三百頁全文字的篇幅,給成人閱讀也絕無不可。

說來也巧,本書正式出版的前兩天,高懸十四年的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由肯亞跑手Brigid Kosgei所破。事後報導的鋪天蓋地,對比當年維薏頓破世績時的冷清,倍加令人感慨。

那麼這段歷史為甚麼要到今時今日才被發揚光大呢?其實一方面是因為跑步現在更受人關注,另一方面是因為維薏頓本身也是一個非比尋常地低調的人。

我們今天跑個長課都忙不迭要貼上網,但維薏頓呢?她破了世界紀錄之後幾年就不跑了,以前的跑友不見,連跑步也絕口不提,甚至「絕眼不看」。口密程度,連她女兒長大了也完全不曉得自己母親原來曾經跑馬拉松。

那麼事情是怎樣抖出的呢?事緣一位電台節目監製有次跑馬拉松,在隨選手包附贈的雜誌上偶爾看到一篇關於加拿大長跑精英的報導中提到了維薏頓,監製那刻才知道原來加拿大有過如此歷史時刻。有如發現新大陸的他,就算只得「維薏頓」這個名字,也不惜上窮碧落下黃泉都要把她找出來。結果他在電話簿一個挨一個的找,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給他找到維薏頓,其事跡也因此漸為人知。

維薏頓出戰那場,斯威莎其實是獲邀陪賽,目的是令這場馬拉松不至於太少女參賽者。結果維薏頓除了勇破世績之外,其實也成為首位完成馬拉松的加拿大女跑手。賽後,她只得到隊友的祝賀及禮物。畢竟在那個年代,女人跑馬拉松實在比過街老鼠好不了多少,很多人看見只會皺眉頭。

記述維薏頓短促的跑步生涯,其實等於記述了北美女性跑步受歧視的歷史。當時女性不只比賽,即使平日練習在街上也會給路人指指點點。這些不應有的壓力,一定程度上令到勇破世績後的維薏頓感到意興闌珊,遂於數年後悄然離場,歸於平淡。

揭開了歷史,翻出了遺憾。無論是否為「千金」而戰,這書小姐都應該看:看看今天你們跑步自拍的幸福並非必然;這書先生更應看:看完告知妻子女友,奉勸她們齊齊去跑,因為這是現代女性才有的運氣啊。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