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er!使命必達 試問跑步比賽場上,有哪位跑手不是奮力向前衝,憑著意志堅持到終點,爭取打破自己的PB?但是在跑道上就是有那麼一群人,他們參與比賽不為爭取自己的最佳成績,但求成為跑手的指標,以穩定的配速盡力協助跑手在指定時間衝過終點——他們就是被稱為「兔子」的配速員Pacer。
奔跑吧!郵差跑手-鄭偉理 跑壇老手想必都聽過「郵差跑手」鄭偉理的名字,他曾在2001年香港越野錦標賽奪得冠軍、又相繼在2010至2013年渣打半馬、15k等比賽奪得Master冠軍。鄭偉理說自己的跑步生涯絕對不容易,哪怕在第一次贏得比賽後,仍為代表香港出戰這目標奮鬥了七、八年。他笑言自己曾經有三個目標,「贏比賽」、「拿贊助」及「代表香港出賽」,第二個目標在代表香港出戰後,又用多五、六年才逐步實現。
Edkin - 長跑比賽的疫境求存 全球疫症大流行,自從去年11月中國傳出神秘病毒消息的時候,相信沒有人能夠預計,這個病毒會害慘全球過億計民眾。今年年初各國政府封城禁足,希望能夠破釜沉舟,壓抑疫情。豈料疫情一再反復,不但在南美一些國家持續爆發,更在日本東京和美國有些州份不停肆虐。事實證明,雖然控制社交距離能夠有效遏止疫情擴散,但只要稍一放鬆政策,疫情馬上會再次爆發。這個情況至現在為止,仍然沒有破解良方,社會各界只能無奈忍痛繼續實行各種控制社交距離的手段。
跑回消逝二十年 葉錦輝(阿Dee),曾經浮沉毒海近20年,心明當中所失,「那20年我像迷失了自己一樣,為了一時快感,就不斷虛耗光陰,更辜負了身邊人的信任,錯過孝順母親的機會。」阿Dee最終成功跑離毒海,而每跑一步都令他尋回自我,甚至累積拯救他人的能力。
Dorothy Hung - 2020年,失落海外賽 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未緩和,今年多國海外馬拉松都相繼取消,而且關口未開,各國飛機時間表都未有定案,暫時香港主要航空公司飛往外地的運載力只有3-4%,還有幾個月,2020年的海外賽,還未宣布取消的,跑手們都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我不是一個特別有成績的人 - 陳偉明 偉明熱愛跑步,從小學至中學期間,他都是獨自在田徑場上來回兜圈,直到6年前的一次偶然,才正式投入學習跑步,「接觸正規跑步是在中四暑假。當時參加了一個訓練班,認識了陳家豪,但當時我不知道他有多厲害,我只是想跟隨一位教練。」
從當天 到今天 屈旨盈、陳楚琪及趙顯臻的故事各有不同,有人完滿結束一項運動,於緣份推使下轉投另一項;有人被迫轉項;亦有人想尋求新挑戰而主動轉項。雖然動機不同,但當中他們的運動員心態亦相當純粹而雷同。三人都心無旁騖,仍然不屈地抬起頭向前衝,演奏出只屬他們,關於倔強、勇敢和頑固的美麗樂曲。
與「跑」俱進 王健進 王健進中學雖就讀傳統跑步勁旅,但原來跑步不是他的首選運動,直到初嘗跑步滋味後的他便不能自拔。「當你付出了一段時間的努力後發現做出成績收獲回報,成功感就會油然而生,更加堅定了自己跑下去的決心。」
跑步練習 練時間還是距離? 跑步比賽一般都以距離作單位,跑者以最短的時間爭取勝利。那麼練習時一定要按距離作訓練目標嗎﹖其實訓練效果不一定取決於跑得多遠,更重要的是訓練時間和質量。馬拉松新手可試以長距離慢跑來提升跑步能力,不用迫自己完成一定距離,反之以可跑多長時間來鍛鍊耐力,享受跑步樂趣。
少女的掙扎:運動表現 vs. 身心健康 香港的女子馬拉松紀錄,十年來姚潔貞遙遙領先,相較男子組每年均有人打破前人紀錄的「激烈」戰況,女子組的情況相形「沉悶」。是她們缺少天份?不夠努力?沒有鬥心?2017、2018姚潔貞因懷孕產子缺席的兩年,查看香港紀錄甚至沒有人跑入過1小時23分,直至她產後兩年復出,愈戰愈勇,甚至再次PB。而今期的主角羅映潮,17歲時曾停經兩年,令她意識到必須改變訓練模式,今年終於跑到PB、成為姚潔貞之後的「第二人」,這樣的「成長」卻是經歷一番調整運動強度和健康之間的掙扎而促成。
心臟引擎,跑步表現關鍵? 跑步屬有氧運動,很多人認為心臟是身體裡的「跑步引擎」,只要有強大的心肺功能及肺活量便可以「越跑越有」,而事實上,是否就這麼簡單? 良好的肺活量固然可以令你跑得更輕鬆,但真正令你跑得更快、更持久的源頭,其實是依靠肌肉力量,以及肌纖維裡的小細胞 —— 粒線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