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ning Special

  • 第二次波士頓馬拉松︱跑去邊度

    對很多跑友來說,馬拉松殿堂級賽事波士頓馬拉松,能夠BQ*(波馬門檻達標)並參與已很好,不少跑友也是為了「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而為BQ奮鬥,Irene也是一樣。「我在2019年時已參與了波馬,但我跑得很差,只跑到3:48,一直耿耿於懷。而且那次的相片因為手機出事而遺失了,所以就有了這次『覆卓』。」
  • 【Cover Story】粉雕玉琢—香港三鐵運動員 司徒兆殷

    玉石珍貴,在於它的形成極其特殊複雜,大多來自高溫岩漿形成的壓力加上很長時間的冷卻後由某些元素慢慢結晶而成。司徒兆殷(Leanne)自言過去的自己一直是個「頑石」,由運動員身分轉為全職飛機工程師工作後,10年以來一直堅持三鐵訓練,從未放棄運動員身分,「我好想彌補當初沒有去試衝奧運的遺憾,所以一直維持著高水平訓練,希望以另一種形式抵達世界級水平。」20年日積月累的訓練,不同的壓力、起跌的狀態,漸漸將她雕琢成器,過去兩年她在澳洲以Full Ironman模式訓練,終於迎來突破。三鐵是耐力運動,40歲仍然能達到最佳表現,現年34歲的Leanne,今後將挑戰自己所有紀錄。這塊粉紅碧玉,現在才打磨而成。
  • 【Cover Story】先進・先機—龔偉凌 鄧瑞邦

    「年齡,從來不會成為你對運動有所追求的障礙。」
    今期封面故事介紹兩位先進田徑運動員,一位在放下田徑三十載的半百之齡,重返軌道更揚名世界賽,另一位在年青時未有追求,初出茅廬加入先進行列並在三十七歲之齡得到PB。錯失黃金時期,也能透過先進賽的契機,得以重拾對運動的追求。這兩個故事相信能鼓勵因年齡而放棄追求的讀者,把握「先進之機」,築起二次運動生涯。
  • 13位老友記 首次挑戰10公里 We Run for Bring in Change|Running Special

    渣打香港馬拉松作為一項全城盛事,每年都會撥出一部分參賽名額予不同慈善機構,務求令更多不同階層、背景的人參與盛事,感受跑步帶來的活力與喜樂。當中Bring in Change(BiC)是活動慈善計劃支持的慈善機構之一,經籌備數個月後,挑選了13位老友記首次挑戰10公里賽事。為了能夠安全完成挑戰,參賽的老友記都需事先接受由BiC安排的課堂,訓練內容由不同教練帶領及監察,BiC領航者Clara希望是次活動能夠推廣長者運動到香港各區,鼓勵沒有運動習慣的老友記勇敢踏出第一步,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樂趣。
  • 【渣馬特集】蔡泳茵 - 十公里是必經一站

    「我希望未來可以跑全馬,所以練十公里是必經階段。」蔡泳茵現時較專注訓練的項目5000米於2023年香港排名以19分25.28秒排第九,去年底她更剛跑出17分51秒的PB,相反她跑過的十公里賽屈指可數。問及她的最終目標,她卻毫不猶疑地說:「跑者應該都會想挑戰全馬吧,只是要循序漸進,我應該要再過幾年才準備好。未來很多變數,可能到時覺得自己還是跑中長距離較好,也有可能會『下車』專注跑十公里,哈!」她指無論是繼續前進或下車,十公里是馬拉松訓練的必經一站。
  • 【渣馬特集】莊司晹 - 馬拉松出世與入世

    莊司晹去年渣馬跑入港人頭三,今年初港珠澳半馬又成為港一,不過他在普羅大眾眼中仍然十分低調,僅憑新聞報道其賽績而認識他,原因是他不喜歡使用社交媒體,「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比較喜歡與人實際面對面交流多點。」再加上他說話夾雜一點佛學思維,尤如超然的出世高人;但他在跑步上其實很入世:「我想達體院標,跑到成績,也考慮將來有機會可以分享下自己跑步的經驗。」
  • 【渣馬特集】蔡沛恩 - 馬拉松Sub 3療癒路

    「跑步的人,沒理由不敢大聲說出自己想做目標時間!」跑馬拉松的人各有理由,但Sub 3香港女子跑手十隻手指數得完,明擺著要衝擊這個目標時間殊不容易,蔡沛恩Coco卻很有衝勁——她曾經歷過低谷甚至短暫放棄跑步,2024年九月她在柏林馬拉松剛達成PB時間3小時02分09秒,對於再推快這兩分多鐘的紀錄,就像她自己說的,是休息過後儲力準備再上高峰吧。
  • 【渣馬特集】梁德洋 - 跑步是我不喜歡但擅長的事

    梁德洋中一開始練跑,2021年更在渣馬以 1小時10分26秒打破當時的香港半馬青年紀錄。現年22歲的他仍在跑道上,希望挑戰更高殿堂——「我想挑戰十公里跑入29分台!」如此雄心壯志,難怪很多人都相信他熱愛跑步,他卻耍手擰頭:「我一點也不享受跑步!如果你人生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長期都是焦慮狀態,唯獨有一件事你雖然不喜歡,卻帶給你成就感,你會做嗎?」很矛盾,但這正是跑步給他的感覺。不喜歡仍堅持達九年之久,或許這種「破斧沉舟」的心態才是令他強大的原因。
  • 【渣馬特集】紀尤 - 無聲享受訓練之苦

    「我想再和大家一起去今年的聽障奧運會!」陳紀尤患有先天性嚴重至深度聽障,需佩戴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以手語為母語。她由三、四歲開始習泳,2017年十四歲首次出戰聽障奧運會,對她來說比賽是為了讓自己更有訓練目標,也是為了享受和伙伴一起奮鬥的感覺。今年她決定跑渣馬十公里,由游泳到跑步,看似是孤獨的個人項目,在她心目中都是為了成就別人。
  • 【Cover Story】感覺先決 林穎璋

    截至2025年1月,香港本地跑手只有4位能夠在馬拉松跑進2小時20分內 (Sub220),而 Vincent 只跑了兩次馬拉松已達此成就,是4位跑手裡馬拉松資歷最淺的一位。月前他於日本福岡出戰第三次馬拉松,以2小時15分31秒,將個人紀錄大幅提升了4分鐘,進境驚人。
  • 亞太區越野錦標賽港隊大豐收 U23奪團體冠軍|Running Special

    國際越野跑協會ITRA主辦的首屆亞太區越野跑錦標賽APTRC於10月23至27日期間在韓國蔚州舉行,這次香港越野跑協會共派出三十八位代表出戰U23、40公里及80公里三項賽事,當中U23男女子組均勇奪團體冠軍,羅樂賢更奪得男子個人冠軍;而女子組亦有不少亮眼成績,包括林楚茹於40公里組別獲第四名、張敏怡及甄智貽於80公里組別分別奪得第七名及第十名。港隊最後獲得團體總季軍的佳績。
  • 同行用心之必要|Side Story

    相約聾人跑友黃志輝(Jeff)和鄭子健(Jason)做訪問,找來手語翻譯Herman幫忙,「對談」過程他們很專注地望著對方打手語,有時更表情豐富——對他們來說,專注是溝通之必要。他們在聾人中心相識,先後加入由聾人和盲人組成的猛龍長跑隊,今年將各自組隊代表猛龍出戰毅行40公里,與盲人隊友的溝通,更有其用心之必要。Jason表示:「如果是我獨自去上山訓練就沒有意思,因為我本來已熟悉路況,練習試路是為了讓盲人隊友感受不同路況,了解怎樣和他們溝通。」Jeff是猛龍隊開朝元老,自覺與盲人隊友一起跑更有意義:「能夠一起在限時內完成是很開心的,隊友慢,我就跟他一起慢,我們要一起衝線!」
  • 與戰神同行—毅行者|Side Story

    跑步向來都是個人項目,每名跑手都不斷追趕自己的成績,突破個人紀錄。那麼當跑步變成了團體賽,又有何吸引力?跑季開始,各路跑、越野跑賽事輪返上演,跑友每個週末都要面臨選擇,當中「非越野賽」的毅行者卻每年都吸引不少精英越野跑手青睞,正是因為其四人一組以團體參與的規定——今年由「戰神」楊志成率領的Team Salomon包括山界好手鄭子洋(子洋)、黃國威(Nathan)及莫偉雄(Ryan),戰神笑言「只」想帶領未參與過毅行者的隊友試一次,因此目標完成時間「只是十二至十三小時」:「隊友未跑過毅行,我想帶他們完成挑戰!」
  • 屈旨盈 夢想沒有句號。|Running Special

    「體操比較多變化,平衡木練得不好,可以先分心練其他項目如跳馬或高低槓。跑步跑得不好就是不好,而且必須專注,很悶。」屈旨盈曾是青少年體操運動員,大學時加入越野長跑隊至今,兩者投入訓練的年期幾乎相當,但她坦言更喜歡體操,只是亦放不下跑步,「我也喜歡跑步,而且跑到成績、又入選了港隊,就繼續跑吧!」2019年她曾認為有望衝擊奧運標準而放棄全職工作,全心投入跑步訓練,但東奧標準一公布,快過她當時的最佳時間足足二十分鐘,她便心裡一沉:「我覺得機會渺茫,這軰子都沒可能做到!但我沒有後悔去試全職訓練。」
  • 奧州紀行︱每場競賽總有啟示

    五月時,參加了一個在日本東北岩手縣奧州市舉行的10公里賽。事後,跑友們都問「去到咁遠比賽?」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報日本比賽只是個藉口,趁機出遊才是真正目的。坦白說,如果不是比賽,我一定不會到奧州這個地方。因為這真的是個無景點、無購物,甚至無人氣的「三無城市」。
  • 奧州紀行︱從中尊寺到按摩師

    有到過中尊寺嗎?
    搜尋岩手縣景點,中尊寺常是率先給算上的一個。無他,這個位於平泉、建於公元九世紀的日本東北最大古剎,歷史感十足,更被指定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最著名的「金色堂」,是平泉的「黃金年代」最佳見證。
  • 同理心的孖屐亭

    06/25/2024 - 11:35 by Edkin
    最近老牌跑鞋廠商Brooks的宣傳標語由沿用多年的“Run Happy”改為“Let’s Run There”。新宣傳標語的第一個廣告驚喜找來MCU中飾演Hawkeye的Jeremy Renner代言,不但充滿話題性,更引起了其他娛樂媒體的迴響。
  • 日本人如何看內地馬拉松?|東洋跑

    05/30/2024 - 18:54 by 文仔
    隨著全球疫情趨於沉寂,世界各國的長跑賽事,又重新熾熱起來。日本雖然是亞洲乃至世界長跑大國,但面對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強鄰,後者在馬拉松運動的發展,也足以令這位長跑老大哥瞠目咋舌。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雖然其長跑運動風氣發展比日本慢,但井噴式增長卻叫後者望塵莫及!根據統計,由2014年至2019年,內地舉辦的馬拉松賽事,由51場激增至1,800多場;雖然曾經受到疫情影響,但過後又重新滋長,去年全國較有規模的馬拉松就超過800場,以復甦速度而言,中國可能比日本還要快。
  • 下次,如果還有下次|北美跑步文化

    05/30/2024 - 18:50 by Edkin
    近這兩個月美加的馬拉松迷都很關心一件事:究竟今年加州Big Sur馬拉松的路線要改成怎麼了。

    加州Big Sur馬拉松在加州海岸一號公路舉行,沿岸面對太平洋,風景壯麗,多次被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推舉為最美馬拉松之一,多年來由寂寂無名的鄉郊小賽,如今變成一個一票難求的比賽,一直以來也是不少跑友的bucket list。更甚者,如果時間金錢許可又足夠幸運,跑完波士頓再跑Big Sur,還可以獲得B2B的特別獎牌和殊榮。有關這方面文友莊曉陽早已有詳文提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