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聽不到便更努力去理解|畫觀蒼綠 「你唔戴助聽器點聽到球證吹哨子?」 「你聽唔到點理解到打Rugby?」 這些問題我已見慣不怪,但我最不希望拖累球隊——因為我的球隊並非聾人球隊,我們打的是一般欖球聯賽。所以每次比賽前,我都會花時間了解球例,做好準備。教練通常會事先通知球證我是聾人,但初期比賽時,有些球證會忘記,會在我的視線外吹哨子,然後再叫我們隊長提醒我避免再犯規。
Column 嫲嫲︱一波一轆 那天,我叫了很多聲嫲嫲,拍著她的肩膀,還傻呼呼的在她身旁邊哭邊跟她說話。十分鐘後,直至護士經過,我邊流淚邊問:「咁樣係咪正常㗎?」護士拍拍嫲嫲,叫了幾聲:「婆婆!孫女嚟睇你呀!婆婆!婆婆!」另一位護士摸摸嫲嫲的脈搏,掀開她的眼皮,說:「叫埋其他屋企人嚟。」我顫抖的哭着問:「佢仲聽唔聽到我講嘢㗎?」護士說:「佢仲有好微弱嘅呼吸同脈搏。你有咩想同佢講就講啦!佢聽到㗎。人最後走嘅係聲音。」如是者,我握著嫲嫲的手,跟她聊了三十分鐘。最後一次,玩弄著她「戙篤企」的頭髮和給了她最後一個擁抱。
Column 柔道「大專」︱柔之道 最近我參加了柔道的「大專」。這不是香港大專體育協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而是一群熱愛柔道的大學生,自發每年合辦的傳統。聽說今年因場地問題一度差點要取消,幸好各校莊員在最後關頭借到嶺南大學的場地,讓比賽能如期舉行。
Column 十三年後的畢業禮︱輝之筆去 上周末我第一次以主禮嘉賓身份出席畢業典禮,平時我出席運動會較多,這是我畢業十三年後再席出席畢業典禮,在這較隆重的場合,因此講稿我在一星期前已經開始準備,深思熟慮地寫下我想對應屆DSE考生的說話。今期節錄與大家分享:
Column 自己的事自己做︱源來如此 由成為運動員開始,我就被告知殘疾人士運動發展要靠健全人士持份者去支持,不論財政、行政,還是策劃上,都會倚賴健全人士團體,或者健全人士嘅力量去為我哋爭取以及規劃。喺我超過十六年嘅運動員生涯中,每次遇上各種問題,心裏第一個想法就係:佢哋唔係殘疾人士,梗係唔會明白我哋嘅難處啦?咁點樣制定到真係適合我哋嘅政策呢?
Column 兩年海外訓練的真實開支:東京與波蘭的運動員生活賬本︱一步入魂 過去兩年,我的運動生涯有290天在海外度過。這些訓練的所有費用——從機票到食宿——完全由個人承擔,沒有屬會或政府資助。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這段經歷的「數字真相」,希望能為同樣有海外訓練需求的運動員提供參考。
Column 傷患︱鈞動敢言 傷患係最困擾運動員嘅問題,亦都係必須面對嘅問題。 我一個月前受到一個我從未遇過嘅膝頭內側韌帶受傷,可以話不幸中嘅大幸,就係冇完全斷晒,而且呢一條韌帶其實會自己隨時間慢慢好返,唔需要做手術。受傷過程唔多講,反而係想講吓當中上到嘅一課。
Column 從阿曼到吉隆坡:突破教與導︱重塑運動 上年一月中,我第一次踏足西亞國家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參加國際曲棍球協會(FIH)第三級教練資格考試。這裡號稱世界第三靚夜景之餘,還有令人一世難忘的經歷——與世界各地教練交流學習。
Column 《六十一》︱深海郵箱 七月要行畢業禮了,教練問那重要嗎?他當時退役後才重返校園,讀大學時也是成人學生,對畢業典禮卻沒有什麼憧憬,最後並沒有出席畢業禮。對於教練的話,我總會深思,畢竟他是個很率直的人,邏輯感很強,很多時說話讓人忿怒,但回頭冷靜過濾一下便發覺箇中道理,發人深省。於是,我思考自己對畢業禮的嚮往是我崇尚儀式感嗎,還是沈積著其他原因呢。
Column 香港有冇「慢活」?︱淳粹肺噏 「仲有兩分鐘!」地鐵站內,穿高跟鞋的OL邊跑邊撳電話,手袋勾到閘機也不理會,這幕幾乎每日都上演。直到上週,澳洲來的朋友呆望銅鑼灣人潮問:「點解你哋連落雨都行得快過人?」我才發現,這座城的「快」,早已是集體肌肉記憶。
Column 德信手球兄弟班 由爭入精英賽到爭逐全港冠軍︱學界特輯 林灝邦(Brian)於2015-16學季,以球員身份助馬鞍山的德信中學奪得沙西區手球冠軍,重返精英賽,八強遇上最終冠軍英華書院而止步。打而優則教,Brian於理大畢業後回母校,擔任其恩師、創立德信手球隊的陳震宇老師的副手,2018-19年球隊首闖精英賽四強,最後以校史最佳成績的亞軍完成。疫情後Brian正式接掌帥印,上屆及今屆分別奪殿軍及季軍,今屆四強戰硬撼連續兩屆冠軍男拔一役,一度領先最終被反勝並僅負兩分,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Column 感動・感恩 2025香港聯校韓國遊學團|當體育遇上教育 十一所小學和四間中學,共二百五十多名來自香港的師生一起參與韓國一個以體育為主題的交流,策劃籌備實在不易。經過香港韓國觀光公社、晉峰足球隊和一眾贊助單位協助,以及旅行社的專業策劃下,「2025香港聯校韓國遊學團」終於正式出發。候機的時候,大夥兒少不免有點感動。
Column 謙卑的落山能手Matej Mohorič|車轉公路 近年斯洛文尼亞車手橫掃車壇,代表人物當然是三屆環法冠軍Tadej Pogačar,還有四屆環西班牙冠軍、東京奧運公路個人計時賽金牌得主Primož Roglič,二人合共拿下41場三大賽分站冠軍。成績僅次於這兩名車隊主將的,非Matej Mohorič莫屬。相比起Pogačar和Rogli兩名競逐三大賽總冠軍熱門人選,Mohorič是一名截然不同的車手,他的落山速度驚人,時常出奇制勝。他在公路賽成績斐然,卻是一名謙卑自牧的運動員。
Column 飛人。咖啡。深水埗—梁筠宜|Café Chat 「飛人」通常用來形容一百米短跑選手,在短短9至11秒間跑過真的像飛一樣。梁筠宜便笑言自己的性格很適合短跑:「我很急性子,雖然是有執行力,但看電影會想快進,行路也是急步行!」但在Café中的她卻和運動場上的她截然不同——這是靜態的她,也代表她努力學習如何「慢」:「2024年再次受傷,休養了好耐,康復後我提自己不要急,該休息時要休息。」她曾因為訓練過量而令傷患反覆,不希望重蹈覆轍。
Column 排球。氛圍。新墟—杜詠雯|Café Chat 「打了沙灘排球後,我覺得技術方面也更成熟。」 排球運動員杜詠雯以咖啡豆比喻技術更成熟的自己:「就像是經過炒製、日曬後變得Nutty的咖啡豆!」「室內排球強調球員的技術和互相配合,我們有不同的節奏去打不同的戰術,我會形容它有點像牛奶和咖啡配合要平衡、口感有層次的Latte;沙排是兩個球員要負責所有攻防,要想的事情好像更簡單,但臨場應變就要更靈活,也要求更高強度的對抗,就像Iced Americano,喝下去時感覺清爽,但味道是濃烈的。兩款我都會喜歡飲,是不同的享受呀!」
Column 足球。人生。九龍城—袁晧俊|Café Chat 九龍城足球會今季升班港超聯,簽入司職門將的袁晧俊,令他經常出現在「生昌焙豆」飲咖啡變得順理成章:「有時我們早上在石硤尾練波,下午我會去一間在觀塘的Gym操練,中間空檔便會來這裡休息放空。」說順路卻並不一定,但在Café聚腳的都是熟客,不知不覺地令阿袁養成了習慣,在這裡經常與在同一間Gym訓練的籃球運動員梁兆華「巧遇」,有朋友見到他們倆互相出IG Story打趣,又會「慕名而來」。碰到朋友便隨意聊天,由訓練方法、做職業球員的煩惱、汽車,到講人生大事,一杯啡的時間卻可以展開漫長的對話。
Column 懷恩在意大利比賽的一次靈異經歷|Road To MARS 2019年2月12日,旁晚9時,懷恩隨隊友抵達意大利的比賽酒店。小龍:「414號房,死死聲唔老黎喎」小龍是懷恩劍擊隊隊友。牛高馬大,不怕蛇蟲鼠蟻,只怕妖魔鬼怪,堪稱劍擊隊陰陽眼,同時亦是公認的吹水怪魔。懷恩:「唔係尾房就得啦~」兩人搬着劍包,行李箱,笨拙地乘坐電梯上4樓。酒店地下大堂新潮華麗,光鮮亮麗,怎料到4樓走廊,竟像古堡文明。紅色鋪麈地毯,黑色木頭牆磚,末端掛着一塊圓形鏡子。
Column 38座冠軍背後的覺醒—從暴食地獄到舞台自由的真實告白|健身健心 「獎盃堆滿房間的一年,我卻經常在廁所催吐。」聚光燈下的冠軍笑容,是用後台無數個自我厭惡的夜晚換來的。這不是勵志故事的前奏,而是我——一個擁有38座冠軍的職業選手,最不堪卻最真實的過去。冠軍的詛咒:鎂光燈照不到的陰影 當裁判高舉我的手臂時,觀眾不會看見:運動員酒店裡,顫抖著撕開第六包巧克力的手指;凌晨一點,對著馬桶哭喊「為什麼控制不了自己」的迴音;每次賽後體重暴增時,那些「下次一定要更完美」的自虐式扣喉。
Column 成為家長的動力|運SEN解說 在特殊教育需求(SEN)運動指導的領域中,我可能屬於一個相對小眾的群體。我的教學範圍不僅涵蓋了主流學校,還延伸至特殊學校,甚至包括一些慈善機構和工廠中的SEN學員。我雖然是精英運動員出身,卻不會強求我的學生在運動成績上達到什麼具體的標準。我相信,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在運動中找到真正的快樂,享受這個過程。
Column 羽毛球場上的「暗黑兵法」|我有難題 自古以來行軍打仗兵不厭詐,在競技體育上雖然不如打仗一般帶着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心情上場,但競技體育的生態一直都是汰弱留強,沒有運動員會喜歡當輸的一方,所以優秀的運動員必定會在賽場上全力以赴,想盡一切方法為求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